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瓶颈”和“保护神”:中国网球的现状和未来(2)

2011年07月05日 00: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现状二:培养模式遇金钱“瓶颈”

  在中国网球人才培养的问题上,近邻俄罗斯女子网球的经验令人眼前一亮。从上世纪90年代起,俄罗斯陆续有大批选手去往海外训练比赛,整体水平的提高换来的是占据女子网坛半壁江山的风光。

  俄罗斯网球杂志记者安德里•罗曼柳科曾表示:“5至16岁是网球运动的黄金时期,这阶段俄罗斯的球员就前往欧洲或美国训练,教练也都是一对一的辅导。 ”他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很多人也看到了网球的市场价值,选择前往高水平国家发展训练,国家对网球运动的控制也放松了。

  但这个看似理想的培养模式,却远非中国的一般家庭能够承担。国家网球队女队主教练蒋伟宏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一组数据:“在中国培养一个职业网球选手的底价是上百万人民币。从1997年进入国家队到1999年成为职业网球选手,李娜用了3年,合每年30多万元。如今,她在国外有3块训练地:马拉喀什、什切青、内乌姆;还请迈克尔莫滕森当自己教练,这个费用应该也不会少于30万元。”他直言道:“现在大家看到的只是李娜不断在刷新纪录、制造奇迹、大把赚钱,但谁曾算过,李娜为成就今天,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

  李娜出生在湖北的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刚学网球时才6岁。当时,李娜父母一个月的工资加在一起还不到百元,当时汉口青少年宫租借网球场地的价格是1小时5元钱,一个月下来,光场地费的支出就是二三十元,占到了整个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换言之,李娜要是出生在今天,在展露出天赋之前恐怕就会被“埋没”。

  更关键的是,这还是一项“没钱打不了,但有钱也不一定能打好”的运动。在技术的反复练习和掌握上,网球也非常困难。门槛同样很高。一名选手训练十年,没有七八百万甚至千万元的投入,很难打出成绩。上海网球协会副秘书长李耀表示:“没有10万美元一年,不可能打下去……别看有些选手很风光,但职业比赛的开销吓死人,出去随便转一圈,二三十万美元就没了。”

  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成才率低,这是网球选手成才难的“规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卢岩】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