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女子水球队历史性地闯进上海游泳世锦赛决赛的那个晚上,另一座海滨城市青岛却见证了冬奥会冠军王濛率一干悍将痛殴领队、教练的狂妄。
从竞技天赋和运动成绩来讲,王濛绝对算得上短道赛场上不可多得的出色运动员,特别是在赛场上表现出的霸气很令人欣赏。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她夺冠后跪地叩谢师恩的率性,也一直是体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但运动场上的一骑绝尘,仅仅是针对运动能力而言,与运动员的品行无关,更不代表他(她)能否配得上优秀二字。当一个知名运动员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连续两次因为打架斗殴成为新闻主角,这样的运动员不仅不配身披国字号战袍,还会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
遗憾的是,在6月上旬爆出“丽江打架”事件后,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的遮掩和护短,恰恰助长了王濛及其悍将的嚣张气焰。结果,这次他们挥拳相向的不再是“外人”,而是朝夕相处的领队、教练。如此令人发指的公然打砸行为,如果得不到应有的严肃处理,真不知纳税人供养的这样一支队伍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王濛之所以能够成为队内一霸且敢于屡生事端,除了自身修养太差,还在于她很自信中国短道队离不开她,也奈何不了她。而她的“自信”正是源于国家队存在的终极意义——奥运争光,以及中国体育现行的精英体育体制。对于群众基础薄弱、人才极其匮乏的冬季项目而言,想要保住冬奥会金牌,就得指望数量相当有限的精英运动员,譬如王濛,譬如周洋。
冬运中心对王濛一忍再忍,无非是怕下届冬奥会成绩下滑不好交差。对公众来说,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行至今天后,竞技正在回归竞技的本质,金牌更多是体现运动员自身的价值和理想,其社会效益,特别是振奋民族精神的意义已被淡化。在这个前提下,运动员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否发挥榜样的作用,显然比夺金本身更有价值。
挪威爆炸和枪击惨案发生后,在上海参加世锦赛的挪威选手自觉手缠黑纱,悼念遇难同胞。而无数国人这几天一直被“7·23”动车追尾惨剧深深刺痛时,中国选手中仅吴鹏在赛后接受采访时主动提议希望为逝者默哀,其余选手似乎进入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真空境界。
选手专心比赛无可厚非,这与王濛的蛮横霸道也不可相提并论。但如今的中国体育显然更需要姚明这种有公益心、能够成为社会榜样的知名运动员,需要像杨扬那样有感召力的奥运冠军,而不是缺少人情味、教育缺失的“运动机器”。
将肇事者开除出国家队,是冬运中心挽回形象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相比一支队伍的风气和凝聚力,少拿几块金牌早就不是头等大事。而相比运动成绩上的历史性突破,中国社会显然更需要健康的体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