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枚奥运金牌得主王濛和部分中国速滑队队员因违反队规及一些“宿怨”,和领队、教练拳脚相向,爆出“中国体育界从未有过”的丑闻。
如果斗殴事件不是牵扯到多名奥运冠军和一支“金牌之师”,人们大概不会如此关注;如果没有丽江群殴在先,张尚武事件在后,以及诸如国青男篮的“兵谏门”和北京女篮的“罢训”等事件,人们也不会向运动员培养机制,和缺少人性化管理的固化模式问责。
竞技体育圈内,“有成绩是爷爷,没成绩是孙子”一直是句至理名言。明星选手难以管理是所有运动队中的通病,过去如此,现在依然。中国体坛上,只重金牌,不重视运动员文化教育和素质修养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这种环境的长期熏陶下,运动员们很容易被培养成金牌机器,王濛这样的“畸形”虽然不多,但文化缺失、修养欠佳、行为粗野的半文盲选手,大有人在。社会应该关注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但运动员绝不是特殊群体,不能因为拿到金牌,或没有拿到金牌,就有权享受特殊待遇。
即便你是世界冠军,退役后,社会也没有义务必须为你的工作开绿灯。社会不欠你的,相反,你欠纳税人的。退役运动员找不到工作,不是社会的错!是畸形的培养运动员体制之错!是只培育金牌,不培育人的中国竞技体育之错!体制内生产的残品不应由体制外买单,需要改变的不是社会,而是运动员本身和现存有缺陷的培养体制。
政府和大众长久以来给予了奥运冠军过高的荣誉和待遇,许多人一出成绩立刻成为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各种各样的荣誉头衔纷至沓来,这一切都容易使冠军选手认为自己身份特殊、是三百六十行中最有资格成为民族英雄和为国争光的代表,得到名誉地位和大众崇拜理所应当,从而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媒体和大众也应该反省,不应在体育界盲目造神,让体育回归体育,让明星可以食人间烟火,让浅薄的明星崇拜不要在泱泱大国泛滥成灾。
王濛打架和运动员培养体制有关联吗?培育金牌和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之间,哪个更重要?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时期,哪些东西需要重塑,哪些东西需要扬弃?这些有争议的追问,值得人们讨论和思考。
新华社记者 杨明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