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众多亚运场馆赛后利用并非如当初设想的那么顺利。梁文祥 郭康清 摄
●南方日报记者 曾妮
实习生 黄勇浩
35摄氏度的高温下,流线造型的亚运城体育馆如同一头巨兽静静地卧着。它崭新得一如刚投入使用时的模样,却没有了当初掌声雷动的热闹。去年亚运会亚残运会举办过后,曾经轰动一时的亚运城体育馆就陷入了沉寂,至今没有正式对外开放。
昨天,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平欣光带队视察亚运城体育馆,就“亚运场馆开发利用”进行专题调研。此次调研透露出一个信息:广州不少亚运场馆面临二次规划、配套不足等难题,赛后利用并不像当初设想的那么顺利。
在经营者绞尽脑汁苦思如何“盘活经营”的同时,市民却希望亚运场馆走“公益路线”,低价经营、全面开放。广州82个亚运场馆该何去何从?
亚运城体育馆长期空置每月照明电费11万元
“现在整个体育馆每天只有七八个人在里面上班,也不开空调,但每个月的照明电费就高达11万元。”
体操馆、举重馆,没有比赛、没有看客,每天只有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定时造访。亚运城体育馆可以用3个词形容——崭新、空旷、安静。今年上半年,亚运城体育馆一共承办了3次活动,包括市长杯羽毛球赛、市运会武术比赛和番禺区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
“今年2月1日番禺区开始接管亚运城体育馆、沙滩排球馆,目前移交还没完成。”番禺区体育局副局长罗笑涓说,“目前亚运城体育馆对外开放的条件还不成熟。”
罗笑涓说,当初设计亚运城体育馆时,重点考虑的是赛时的需要,对于赛后利用考虑不足。比如,场馆综合功能设计存在缺陷,灯光音响等设备难以满足演唱会等活动的要求。最大的一个馆是体操馆,赛时安装了2000多个临时座位,能容纳8000名观众,现在临时座位一拆,只能容纳5500名观众,不能满足一般文艺演出的要求。
番禺区体育局局长谢立新说,他烦恼的是亚运城体育馆周边的土地都卖给开发商了,没有地方建酒店、餐饮等配套设施。“如果想搞场演唱会,工作人员调试设备、彩排,总要在这里住上几天吧?吃饭和住的地方都没有,人家就不会来。”
更现实的问题是,场馆即使不对外开放,其日常维护费用也十分惊人。罗笑涓说:“现在整个体育馆每天只有七八个人在里面上班,也不开空调,但每个月的照明电费就高达11万元。”此外,亚运城远离市中心,目前居民不多、人气不足,也难以支撑这么大一个体育馆。
绝大部分场馆亏本经营
“广州众多体育场馆中,能实现盈利的只有广州体育馆、天河体育中心等少数体育馆,其他大多数都是亏本经营。”一业内人士说。
一次大型综合体育运动会,往往要新建和改造数十个体育场馆,主办国家和城市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免陷入“蒙特利尔陷阱”。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出现了10多亿美元的巨额亏空,致使该市的纳税人直到20世纪末才还清这笔债务。15天的奥运会使该市的纳税人负债20年。
广州亚运会涉及82个体育场馆,其中新建12个场馆,改扩建70个场馆。在亚运会召开之前,广州亚组委人士曾自信地表示,广州的亚运场馆“未出生就已经规划好了未来”,但现在看来实际情况并没有设想中那么顺利。
“广州众多体育场馆中,能实现盈利的只有广州体育馆、天河体育中心等少数体育馆,其他的大多数都是亏本经营。”一位业内人士说。
广州体育馆是文艺演出公司的“最爱”。其主体育馆能容纳9000名观众,仅上个月就举办了5场演唱会。此外,广州体育馆二馆作为比赛馆、三馆作为训练馆,“多种经营”玩得风生水起。天河体育中心在今年广州“足球热”中大大火了一把,成为今年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的主场,还承接了皇家马德里对广州恒大的比赛,“周末去体育中心看球”已经成为羊城一大盛事。此外,天河体育中心安装了60张露天乒乓球桌免费供市民使用,恢复、扩建一条由53套器材组成的2100平方米的健身路径,打造“百姓健身乐园”,人气极高。
这些都是场馆赛后利用的成功典范。与此同时,更多的亚运场馆正处于“门庭冷落”的尴尬境地。
广州大学城中心体育场在亚运会之前曾举办过多场文艺演出,亚运会之后演出次数屈指可数。由于位置比较偏,场馆很难租出去,而其场馆的维护费用一年要八九百万元。
萝岗NBA篮球馆由于远离市中心、交通配套不足,亚运后文体活动也很少,而其一年的管养费用就要1000多万元。
投资7亿元、面积相当于200个足球场的从化亚运马术场目前也处于“荒着”的境况,香港赛马会计划花3亿美元把从化马术场改造成马术训练场,目前马术场的临时看台已经拆掉,但还没有进一步的动作,期间养护费用也是十分惊人。
“炒热”一个场馆至少需要五六年
“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广州亚运场馆都在各谋出路。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体育馆馆长吴愉说:“炒热一个场馆至少需要五六年时间。1987年六运会在天河体育中心举行,直到1992年天河体育中心才慢慢旺起来。这个时间是必须的。”
吴愉认为,场馆不能放在那里“等它旺”,在这段时间内必须持续通过比赛、演出去“炒热”场馆。他建议政府策划一些体育比赛,安排给亚运场馆承办,帮助场馆把品牌“打出去”。
谢立新说:“为了学习其他城市比赛场馆的运营模式,我们跑了很多地方,发现光做体育的体育场馆能成功的案例还真没有。”他指出,搞“体育+演艺+商贸”多种经营,是盘活亚运场馆的必由之路。但要搞“多种经营”,首先要进行“二次规划”,这是许多场馆共同的难题。
打比方说,亚运城体育馆要引入文艺演出,就必须配套酒店和餐饮企业,没有这些必要的配套,演艺公司就不愿来。要增加配套,就要增加用地,政府应重新调整亚运城规划。
如何“炒热”亚运场馆,不少政协委员认为应结合“亚运旅游”资源开发,将亚运城体育馆、奥体中心等标志性场馆,纳入“亚运游”路线。市政协委员、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董事长曹建平说,亚运使得广州“一夜成名”,现在外地游客来到广州,“小蛮腰”、海心沙、花城广场等亚运地标都是必游的项目。但不少游客反映这条路线太短,“不过瘾”。他建议,开通市区到莲花山的游轮,将亚运游延伸到番禺亚运城。亚运城体育馆正在筹建的“亚运博物馆”还可以复原当时运动员所住的房间和赛会期间的美食,以此来吸引游客。
出名要趁早,打铁要趁热。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平欣光说,亚运固然是“世界性”的眼球经济,但也会衰退。要趁亚运还有热度的时候,抓紧时间谋划如何利用亚运品牌炒热亚运场馆旅游文化项目。
市民街坊期待场馆“平价开放”
与政府积极谋划如何“盘活”亚运场馆经营相比,广州市民似乎更关心亚运场馆能否“平价开放”。中山大学一群本科生在网上发起了“亚运场馆赛后利用”问卷调查。70%的受访者认为应“减低收费价格(我认为目前收费偏贵)”;67%的受众认为应“增加便民设施,如饮料贩卖机、长椅、遮阳伞”;31%的人认为“期望在场馆群附近添加其他类型的场所,如商业街、文化中心”。
而在另外一项针对大学城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调查中,针对“对于赛后场馆使用率低的情况,你觉得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个问题,74.22%的人认为“应由竞技场馆向大众场馆转变”,60.16的人认为应“转变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54%的人认为应“培养体育消费群体,提高设施的利用率”。
“若赛后场馆不用于体育事业,对我们将产生怎样的影响?”64%的人认为“影响非常不好”或“挫消我们的体育热情”。
广州大学城有12个亚运体育场馆。据了解,大部分高校的室外场地,如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可以供学生免费使用,但是体育馆内的设施则只向本校学生开放,而且要收费。游泳馆一般为3元/次,羽毛球、网球的场地多在15—20元/小时。网球场收费最高,达到每小时25元。有学生认为,体育场馆应当坚持公益性,少收费或不收费,向全社会开放。
作为曾经的亚运比赛场地,海珠体育中心硬件设备一流,然而价格也较市内同类的羽毛球场要贵一些。一、二楼羽毛球场地平日的场租为20—45元/小时不等,周末及节假日则为70元/小时。三楼专业比赛场地平日上午的场租为35元/小时,下午为55元/小时,周末全天的场租则高达80元/小时。而室内篮球场周末全天的收费更高达400元/小时。一位在这里打羽毛球的街坊认为这里价格偏高,亚运场馆是用纳税人的钱兴建的,运营中应该控制价格,不要“用纳税人建的场馆赚纳税人的钱”。
专家:公益与经营并不矛盾
有专家指出,高价出租场馆损害了亚运场馆的“公益性”,但如果一味用财政供养场馆,其实花的还是纳税人的钱。对于这点,市民应当有客观的认识。“公益性”和“经营性”并不一定是矛盾的,搞好了可以“公益与经营双赢”。
广州市体育局局长刘江南说,亚运场馆赛后利用应牢牢把握场馆的公益性特征,体育场馆是政府代表纳税人投资建设的社会公共设施,服务大众是体育场馆的主要公益性特征。与此同时,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实践证明,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开展以体育服务为主,以休闲旅游、康体娱乐、物业开发为辅的多种经营活动,是体育场馆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体育不仅要为国争光,还要为国争利”,这个“利”应该主要是指本体产业创造的利。
近期,广州市制订了《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将针对不同场馆的特色,制订“一场一馆一方案”。
如何在公益和经营中取得平衡,或许天河体育中心的经验能提供一个借鉴:根据天河体育中心的整体利用方案,将改变现有的围蔽模式,拆除外围栏杆,打造敞开式的体育休闲公园。改造完成以后,将形成低、中、高三档次的体育休闲项目,充分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篮球广场、乒乓球广场、羽毛球广场、健身路径长廊、风雨健身舞场等将以免费或低收费形式向市民开放;室外游泳场、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等形成中等消费体育休闲项目群;而高消费层次方面,将整合游泳、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健身、棋牌等多种体育休闲项目,以会员制的形式提供附加值更高、质量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