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一届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有“大年”、“小年”之分。一般来说,奥运会前一年举行的大运会,不少代表团会将其作为奥运会的热身演练,相应会派出一些好手参加;而奥运会后一年举行的大运会,因为选手大多处在调整阶段,竞技水准相对较低。正在进行中的深圳大运会距离伦敦奥运会开幕不到一年时间。本报记者采访了日本、美国和英国代表团,在了解他们此次大运会的参赛目的时,也对各国的高校体育体系做了探究。
体育氛围浓厚
“美国大学有着非常浓厚的体育氛围,各学校之间的竞争很激烈”,美国代表团团长加里·坎宁安对记者说。这位白发老先生已是连续17次参加大运会了。
大学是美国高水平运动员的摇篮。坎宁安说,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NCAA)负责选拔参加大运会的选手。这次来的运动员中,肯定会有一些人出现在明年伦敦奥运会的赛场上。体育文化是美国大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日本代表团团长塚原光男表示,此次大运会是年轻选手为伦敦奥运会演练的一次好机会。他介绍说,除了一些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如足球、棒球等,日本的优秀体育人才基本都集中在大学里。因为大学提供了良好的训练环境和高水平教练员,保证了运动员能够接受专业训练。
英国代表团团长格林汉姆说:“我们高校中的风云人物绝不会是‘书呆子’。要想竞选学生会领导,没有体育特长根本不可能。”英国大学的体育社团非常发达,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选择一到两个加入。而大学课程的弹性设置,也为体育特长生自主安排训练时间提供了条件。
训练体系完善
“从小学到大学,日本的体育体系和教育体系有着很大关联。一些在中小学阶段就表现出体育特长的学生,总有机会进入大学。而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大部分是从大学选拔出来的”,塚原光男告诉记者。日本的单项大学生体育协会有150个以上,全国大型赛事、规模较大的国际赛事,都由这些协会选拔运动员。
为了在伦敦奥运会上争取好成绩,英国政府在7年前开始推行名为“TASS”的优秀运动员资助计划,这项计划的实施对象只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英国公民,二是16—28岁的在校学生。格林汉姆说,这项计划并不直接给予运动员金钱赞助,而是为选中的运动员量身定做一个训练及比赛计划,并给予资助。计划中提供的训练场地和器材都设在大学,也提高了校园体育设施的质量。
美国高校训练和选拔体制已非常完善,在激烈的竞争中,总会有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但这个过程始终没有脱离大学的特性,“这次大运会,因为女足比赛的时间和学校开学的时间冲突,所以我们没有参加”,坎宁安对记者说。
学业训练平衡
如何平衡学业与训练的关系,是每名大学生运动员必须要面对的挑战。一名大学生选手平均每天要拿出3—4个小时投入训练,同时要保证功课不能落下。
NCAA对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非常重视,并且要求严格——他们与其他学生学业要求完全相同。NCAA的章程明确规定:运动员在校学习期间,每周的训练时间不得超过20小时,还明确规定了不同项目每年参加比赛的场次上限。
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美国游泳女选手玛雅在本届大运会上获得了1枚混合泳金牌。她坦承,平衡学业和训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不管怎样,我首先是名学生,一定要拿到学位。”
塚原光男说,大学生运动员在就业方面会得到一些支持,比如当体育老师或是教练,“一些企业也会聘请他们参加企业之间的比赛,之后由企业安排就业。”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运动员锻造出顽强、坚韧、善于自我管理的特质,这不仅将帮助他们在退役时更好地实现人生转型,更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本报深圳8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