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扬子晚报:NBA“停摆”启示录

2011年10月12日 09:46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北京时间10月11日,NBA劳资双方在纽约经过一轮长达7小时的谈判,仍无疾而终。据在纽约劳资谈判现场的CBS记者肯·伯格推特透露,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宣布,取消新赛季常规赛前两周的比赛。

  如果你是篮球迷,你肯定想知道NBA究竟为什么会“停摆”、要“停”到什么时候、新赛季会不会最终被取消;如果你不关心篮球,没关系,“停摆”可不光是个体育事件,这背后还有很多关于“数学”和“经营”的有趣话题。

  “停摆”启示之 “数学”篇

  球员损失1.65亿工资!

  老板们直接损失过亿……

  很多时候说“不”是要付出代价的。两年来,以球员工会主席比利·亨特为首的劳方,一直都在对资方的“欺压”说“不”,结果他们等来的是新赛季前两周比赛被取消。这对劳方来说,意味着什么?瞬间损失1.65亿——还是美金!

  这1.65亿是怎么算出来的?以1998-99赛季的“停摆”为鉴,每减少一场比赛就意味着球员的薪水损失1/82(每队单赛季82场比赛)。而一个完整的NBA常规赛季为期170天,所以每缩短一周对球员来说就损失掉了7/170的收入。此前资方已经同意分给球员50%的收益,NBA新赛季的篮球相关收益预计在40亿美元左右,50%就是20亿。当劳方对资方的50%提议说“不”,从而导致新赛季前两周的比赛取消后,球员瞬间就损失了总共约1.65亿美金(20亿×7/170×2)的工资。

  资方呢?他们也不可能成为“停摆”的受益者。据统计,常规赛前2周共取消100场比赛,老板们仅在门票收入一项上就损失近8300万美元,如果算上观众进入球馆看球后的消费、电视转播商和各类广告商给出的分红,老板直接损失肯定过亿。

  要大蛋糕的50%?还是小蛋糕的53%?算不清的,没得饭吃!

  球员为什么要坚持说“不”,他们跟资方的分歧究竟多大?看看ESPN的NBA专家拉里·库恩是怎么算的。

  资方刚开始要求将球员薪金所占联盟篮球收入的比重由目前的57%降至43%。劳方做出妥协,同意将比重由57%降至53%。双方谈不拢,资方再做让步,同意和球员五五分成,但球员不同意。NBA新赛季的篮球相关收益预计在40亿美元左右,50%就是20亿,而球员方面坚持的53%则是21.2亿。这1.2亿就是双方的分歧。当然这只是一年的差额,假定新劳资协议为期六年,篮球相关收益按照4%的速度逐年增长,最终的总差额就是7.96亿。

  劳方现在说“不”,就是为了争取这将近8个亿的利益。不过说“不”的结果就是承受赛季缩水的损失。换言之,对于球员来说,“停摆”不能超过10周,否则此前的所有坚持就没有任何意义!另外,这还是在默认所有球员都能在NBA联盟中坚持再打6年的前提下的算法,如果有人“挺”不到新劳资协议期满的那一天,他们的损失将更大。

  这道题复杂吗?好像不太难。如果连这个账都算不清,活该就没得饭吃!

  ●题解:

  在这场球员老板成对手、普通球迷靠边站的“斗争”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者。但毫无疑问,球员处境更加被动。前面一道不太复杂的数学题已经告诉了大家,球员最多只能接受“停摆”10周,而老板们则不同,他们或许损失更大,但他们可以潇洒地提醒你:我们不比谁活得爽,我们只比谁活得长——相比于球员们平均不到5年的职业生涯,老板们自然有更多时间弥补损失。

  “停摆”启示之 “管理”篇

  不怕有“分歧”,就怕没“声音”!

  “停摆”了,NBA副总裁亚当·希尔沃放言称,双方谈不拢不是因为钱,主要还是制度上的问题。这话讲的,地球人都笑了。

  不过希尔沃很认真,他列举了谈判双方存在争议的一系列制度话题,比如说球员合同的长度、新劳资协议的期限、位于奢侈税线上球队的特例使用等。

  停,不要再说下去了,除了极少部分NBA专家,有多少人能对这些个名词了解透彻?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些名词或者说条例,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还是经过NBA几十年的发展、劳资双方几经斗争,才慢慢协商、妥协、草拟、完善的。人家老美,习惯将利益之争条文化、格式化,这样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嘛。

  这次又到了利益攸关的时刻,劳资双方还不得在条文上下点功夫?所以说,亚当·希尔沃认为双方在“制度上”谈不拢是可信的,至于说什么“谈不拢不是钱的问题”,你就当他那什么,直接无视,你懂的。

  ●题解:

  这道题在中国的相关领域其实是无解的。CBA的领导们完全有理由自豪——NBA是牛,不还是成天闹罢工、玩停摆的?看我们,万马齐不鸣、一派和谐,多好啊。这叫什么?会“管”的艺术!斯特恩?学着点罢!钱 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通】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