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谢绝当美国队助教 孙雯钟情上海女足

2011年11月07日 16:57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们是冠军。”夺冠的那一刻,当场上队员和球迷混成一团,都沉浸在欢乐中时,孙雯一人悄悄地“溜回”休息室。

  2个小时后,新民大酒店8层,本报记者 敲开她的房门。孙雯依着窗,视野很好,楼下车水马龙,多了几分倾吐的心情。

  关键词:选择

  人的一生,是一连串的选择题,打开了一扇门,另外一扇门自动关闭。对于一个职业教练来说,收到美国女足主教练皮娅邀请,估计绝大部分都会异口同声说“Yes”。毕竟,世界女足版图上,能入主美国队,就相当于在男足执教巴西。可孙雯的答复是“No”。出人意料。不过,2年后,当上海女足需要她时,孙雯思量了一下,坚定地回答:“我愿意。”那是一份对上海女足打心底里的挚爱,无法拒绝。

  记者:退役之后,您在《新民晚报》做过体育记者,跟随报道组采访世界杯、奥运会、欧锦赛,算是顺利转型。后来,您又到体育局做官员,得到普遍认可。是什么时候开始再次打算转换角色当教练的?

  孙雯:其实,我从来没想过要做教练。2008年,皮娅带领美国女足获得北京奥运会金牌。随后,美国足协和她续约4年。那年11月的一天,我打开电脑,发现皮娅给我写来一封邮件。她说自己的“黄金搭档”退休了,想邀请我到美国女足给她当助手。

  记者:意外吗?

  孙雯:看到邮件时,我还是比较惊讶的。毕竟,我和皮娅几乎没什么交往。印象里,只是她有一次来中国,足协打电话派我去北京陪同,吃了一顿饭。我没有问她选择我的原因。但我想,可能是皮娅觉得孙雯这人不仅有运动天赋,踢球时爱动脑筋。

  记者:您怎么答复她的?

  孙雯:我认真给皮娅回了一封邮件,表达了谢意。但我没当过教练,更谈不上执教经验,所以婉言谢绝了她的好意。

  记者:这次,您执教上海女足也和皮娅的邀约一样突然。

  孙雯:是的。去年,我已经到体育局青少部工作,想在那扎根,推广青少年的三大球运动。记得我当时在《新民晚报》上写了一篇文章,说“在青少年,不走了。”可话刚说完,就“食言”了。11月广州亚运会期间,马指导(马良行)突然打来电话,希望我能回上海女足当主教练。

  记者:您马上答应了?

  孙雯:没有,我先征询了朋友和家人的意见。大多数不同意,其中包括我的父母。毕竟,当教练就意味着又回到了运动员的生活状态。说实话,这些年在足球场上走过来,有些疲惫了。

  记者:是什么使您最终做出了重回女足的决定?

  孙雯:我想了一天,最终还是答应马指导。一来是恩师的召唤。而最主要的是上海女足培养了我。从感情上说,球队需要我,我应该回来。你知道,那个时候,上海女足需要一些精神层面的推动。我觉得自己能帮助到这支球队,就给马指导回了电话。

  关键词:团队

  做球员,孙雯是世界女足里的头号球星。当教练,她也是一路顺风顺水。可背后的艰辛,又有几人知。执教第一年,孙雯带领球队获得“双冠王”。难道,对于她而言,就没有“新秀墙”。“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夺冠后,孙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而对于成绩,她总是用“运气好”一带而过。

  记者:您在东方绿舟的宿舍里,到处是有关足球的书籍,这些书对您的帮助大吗?

  孙雯:这些足球的专业书籍,有的是我自己买的。英文书是托一些朋友从国外买的。尽管,我有做球员的经验,但当教练,我是从零开始,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记者:您的团队成员告诉我,这一年里,您每天睡的时间很少。

  孙雯:我做过球员,知道训练的枯燥。刚开始,每天绞尽脑汁想各种训练方法,就是怕球员在场上厌烦。所以,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二三点钟,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这种状态大概坚持了8个月,直到可可来了,训练上的担子,他帮我分担了不少。

  记者:今天的关键战,您是如何动员弟子的?

  孙雯:我做过队员,知道此时她们都在想什么。今天的准备会,我问:你们紧张吗?大家都说不紧张。其实,我很清楚,姑娘们为了这个久违的冠军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我和球员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告诉她们,你们都是好样的。我当年代表中国女足打挪威的一场球,前一天晚上紧张得连眼睛都没合上过。不过,你们要知道,再过50年,100年,还会有多少人记得这场比赛。所以大家该做的,就是“放下”。

  记者:漫长的赛季终于过去了。上海女足时隔5年再获“双冠王”,您给自己的团队打几分?

  孙雯:成绩证明一切,不用我多说。现代社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团队合力。像利物浦有十几个教练,是有道理的。这一个赛季,我反复告诉队员,一个伟大的球队和平庸的球队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团队。今年上海女足拿了两个冠军,年轻队员有了信心,这才是最重要的。过了今天,一切从头再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彧】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