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中超一些球队“挖墙脚”挖出一连串问号

2011年11月08日 17:20 来源:沈阳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联赛结束之后,中超各支俱乐部在进行冬训的同时又将展开一场转会大战。其实,在联赛还未结束时,这场战役就已经开始在暗地里打响,某豪门俱乐部曾在联赛进入尾声时就通过电话邀约山东鲁能一名主力球员,许诺给其三倍于在山东队时的年薪。个别征战亚冠的球队也为了能够在亚洲赛场有所收获,向足协提出要求,希望能增加外援的引进名额。这些“小动作”的背后,留下了一连串的问号。

  望足协放宽

  外援引进政策

  金钱强势

  “大”过行业规则?

  之所以希望足协能够放宽外援的引进政策,是由于某些俱乐部本赛季重金投入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取得明年亚冠的进军机会。而一些大牌外援对球队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为了能够在亚冠赛场上有所收获,他们希望能够引进更多的外援。

  但这一想法立即引起了其余俱乐部强烈的反响,某中超俱乐部的一名高层就认为,“中国足球一直急功近利,外援该怎么引,不能没有限制,这对中国球员的提高,以及后备队伍培养非常不利。如果我们有钱,到英超买一支球队过来,中国足协能不能接受?”今年10月31日,中国足协已经向各中超、中甲俱乐部下发了转会通知,文件规定转会时间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3月2日,中超可以引进外援的名额依旧保持在5个。

  针对有俱乐部要求放宽外援名额的这一要求,昨天本报记者采访了一名辽宁省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的官员,这名官员认为:“随着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国内联赛外援的名额已经有了很大的放宽,允许每支球队的外援人数是5名,就是不超过一支球队场上人数的一半,但是只允许同时上场4名外援。目的就是要让国外高水平球员带动国内球员。可以说目前的国内联赛尤其是中超外援起了很大作用,但这不能完全成为外援的舞台,毕竟中国的球员目前的水平还很低,国内球员连在自己的队里都踢不上主力,何谈走出去,而且我们也不能因为短期成绩而打破国内联赛固有的平衡。所以在目前的条件下,中国大量引进外援还不现实。”

  自己不培养

  完全靠引进

  眼前成绩

  “大”过长远规划?

  在引进外援的问题上,那位俱乐部老总早已说明中国不能走急功近利的道路。在他看来,外援可以提高俱乐部的水平,可以帮助球队赢得胜利,但国家队的实力根本不会因为联赛外援人数的增多而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俱乐部不能光挖球员而不培养球员。”这名俱乐部老总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高水平外援不仅要体现个人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国内球员成长,带动联赛的发展。这方面日韩联赛都是榜样,联赛中的外援起到的是补充作用,而不是核心的作用,日韩俱乐部并不依赖外援。国内俱乐部在经济上没达到日韩的程度,但外援程度已经超过了他们。“中超联赛就是拼外援,但我们自己的梯队却后继无人。”的确,这是众多俱乐部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花大价钱凑成一支银河战舰,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培养出一支以本土球员为主的威武之师?

  有句话说的很好,“拿钱换人才容易,拿钱培养人才不容易,拿钱高效率地培养人才更不容易!”

  俱乐部赛季中

  私会球员

  方寸得失

  “大”过职业操守?

  早在今年联赛还未结束之时,一些俱乐部就早已准备好了明年的引援计划,同时向心仪的球员抛出了橄榄枝。不过这些橄榄枝却越过俱乐部直接抛给了球员本人,并许诺给予其之前三倍的年薪。

  这种做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球员与俱乐部的合同还有几年的时间才会到期,况且有规定在联赛未结束的时候俱乐部不能私下接触球员,“职业联赛的球员和俱乐部都要具备职业操守,国内联赛的规定是基本问题,球员和我们有合同,不单是补偿的问题。”这名老总认为,挖人的一方在转会引援的过程中完全违背了职业操守。

  对于这一点,辽宁省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的这名官员认为,这方面我们和国外的联赛不同,球队之间有竞争很正常,但是要保证起码的公平。“虽然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些相关的规定,但是在中国足球职业化十几年间,行业内也已经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行规,也可以称之为默契,就是在赛季未结束时俱乐部一般不会直接私下接触球员,而且也很少有人去打破它固有的平衡。如果一旦有一些不希望看到的情况发生,那么在这方面不免会受到其余成员的谴责。不过话说回来,毕竟这方面没有很好的监管措施,所以俱乐部更多的是要做好自己的预案,也就是有起码的自我保护意识,保护好俱乐部和球员的利益。”

  本报记者 周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彧】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