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老人坚持熬夜看欧洲杯 称中国足球节奏太慢
四年一度的欧锦赛,是年轻人的足球盛宴。夜已深,空荡荡的居民区、热腾腾的酒吧间,纵情欢歌,年轻人的肾上腺素伴随绿茵场上跳动的音符,此起彼伏。复兴路上一幢公寓里,一位95岁的老人,安安静静地守在电视机旁,和年轻人一样,夜夜不离欧锦赛。她,就是周小燕,在天天熬夜观赛的球迷中,或许是最年长的一位。
一个清凉的午后,推开周小燕先生的家门。她刚睡好午觉,站在门口等候,脸上略带一丝倦容。“凌晨才看完欧锦赛直播。这两天比赛很精彩,西班牙的、法国的、德国的……我一场没落。”
先生家的客厅里,放着一张大茶几,上面是厚厚一沓《新民晚报》。“除了直播,我每天还要看你们晚报上的欧锦赛特刊。如果没时间,至少要看一遍标题。”周先生坐在一张铺着深红色格子毯子的沙发上,足球、音乐、教育、人生……娓娓道来。
90岁爱上足球
1917年,周小燕出生在武汉。父亲周苍柏是湖北的银行家,小时候,父亲对她们几个孩子要求严格,尤其重视体育。“天不亮,爸爸就来敲玻璃窗,叫我和弟弟出来锻炼。舞剑、打拳、爬树、骑马、游泳、打网球……只要是运动,我样样在行。”回忆往事,先生越说越高兴,她扬起嘴角,形容小时候的自己是个“野孩子”,“我经常从树上马上摔下来。妈妈常说,像我这样的‘假小子’,会嫁不出去的。”说完,先生扑哧笑了出来。
运动是快乐的,可足球是个例外。“我还很小的时候,就被足球重重地踢了一次,当时我摔倒在地。打那以后,我见到足球就怕。”先生边说边用手揉了两下肚子。
一晃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即使在欧洲求学期间,身边到处是足球文化,周先生却再也没和这项运动有过什么联系。
直到2006年德国世界杯,周先生年近九旬,偶然在电视机前看到球赛,刹那间就被深深吸引了。“90岁时,我爱上了足球。”满场飞奔的球员,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她一连三晚没合眼,天天盯在电视机前。家人急了,“这身子骨怎么吃得消”,便禁止她再看球。
夜深人静,周先生却睡不着,心思还在球场上。她悄悄来到客厅,关掉声音,一个人独享球场上跳动的乐章。“比赛结束时天都亮了。”
团队精神很重要
周先生不看中国足球。“我喜欢巴西、喜欢乌拉圭,与他们相比,中国足球节奏太慢。”周先生停顿一下,坐在沙发上跷起双脚,快速地在半空中做出盘球的动作,随后腿往外一勾,又做了个传球的动作。“足球的神奇,是变幻莫测的艺术,需要想象力。你不知道,他这一脚又把球传到了哪里。这也是中国足球和欧美的差距。”
足球之于周小燕先生,更像一面镜子。“音乐和足球是相通的。球队讲究的团队精神,也是音乐的本质之一。”定了定神,周先生进一步解释:在一场歌剧里,有人是主角,有人是配角。主唱自然声调要高,其他人要压低声音,不能抢戏。互相配合,才能演好一出戏。“球场上的团队精神体现得更突出。”范佩西、范德法特、罗本、斯内德、亨特拉尔……本届欧锦赛上,荷兰队超豪华阵容,身价1.8亿欧元,可谁也不愿意传球给队友。“没有配合,结果只能是出局。”
“团队精神和个人技术同样重要,它们是足球和音乐的翅膀。”先生突然严肃起来。“球传到你脚下,要射得进门,得技术过硬。当然,每名球员都要有国家荣誉感和集体为先的精神。”
“我不是个女强人,倒是一个有点‘糊里糊涂’的人,这些年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才有了今天的周小燕。在周小燕歌剧中心,我们有个非常优秀的团队,大家互相帮助,互敬互爱,才把工作做得那么出色。“这是足球给我这样一个老人的最大启迪。”
当球员要当前锋
欧锦赛小组赛,周小燕先生每天看零点的场次,然后回房休息。“可比赛太精彩,有时兴奋到四五点也睡不着。”没看的第二场比赛,周先生心里记挂着,起床后,还要问来访的客人和朋友比分是多少,哪个球员踢得好。问先生,如果有机会上球场,最想扮演什么角色。她脱口而出:“当然是前锋,进球爽啊!”随后大笑起来。
周先生的一生,无论是自己登台,还是退到幕后当教师,都是个优秀的“前锋”。“中国之莺”的天籁之音,曾代表国人首次唱响在巴黎国立大歌剧院、首次亮相在布拉格之春音乐会、首次在卢森堡独唱音乐会上登台……她还获得过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她“法国国家军官勋章”。从教75年,周先生培养了廖昌永、张建一、李秀英、高曼华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音乐家。
90岁时,周小燕先生爱上了足球,当时她说过,“我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一晃又是5年,眼前的周先生慈祥安静。她告诉记者,“今年我95岁,想先进两个球。第一球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第二球是《家》,这两部作品将改编成歌剧上演(周小燕先生是两部作品的艺术总监)。”
其实,在她心里,还要进第3个、第4个、第5个球……周先生说,“如果身体允许,我想教到100岁,为国家再多培养些音乐人才。”
本报记者 钟喆
专题:2012中国足球超级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