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视点:感受奥运 吸收“正能量”
当地时间7月30日,伦敦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决赛孙杨、朴泰桓并列亚军。记者 廖攀 摄
中新社伦敦8月1日电 题:感受奥运 吸收“正能量”
中新社记者 沈嘉
“正能量”这个词最近在中国社会讨论得很多,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 怀斯曼的同名书的中文版也刚刚问世。
时下正在伦敦举行的奥运会,无疑具有“正能量”的特质。“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本身就能吸引人、感染人、激励人。
正能量在奥运会上,并不局限于高水准的竞技对抗。
那些奥运竞技场上的传奇“老兵”们,也是正能量的载体之一。
在伦敦奥运体操赛场,当39岁的约夫切夫在男子体操吊环资格赛拿到晋级名额时,获得全场最响亮的掌声。这名保加利亚老将不仅凭借他的技术,更凭借他的坚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代表德国队出征的女子体操选手丘索维金娜也是。当37岁的她第六次站在奥运会赛场时,仍然像加农炮射出的炮弹一样快速灵活。她为患白血病儿子而战的故事,曾在北京奥运会上感动过无数人。
还有71岁的日本马术选手法华津宽,此次伦敦奥运会的最年长者。他的从容与自信来自对人生的参透与感悟,“生活有起有落,我也会屡败屡战”。
奥运赛场上有关正能量的人和故事太多,譬如波兰女将、有乒乓“维纳斯”之称的纳塔利娅 帕蒂卡,这位23岁的独臂姑娘用自己的首场奥运单打胜利征服了世界。
以及被称为“刀锋战士”的南非人奥斯卡 皮斯托瑞斯。他将参加田径的400米和4X400米接力赛事,并因此成为全球首个参加健全人奥运会的双腿截肢运动员。这名冲奥之路一波三折的传奇男子,已被多个西方媒体评为本届奥运会最重要国际运动员之一。
正能量还在人性的光辉中。
回首北京奥运会,当德国男子举重选手马 施泰纳把亡妻的照片和奥运金牌高高举起;当失利的美国射击名将埃蒙斯将头深深埋进妻子的怀中;当两位历经波折参加奥运会的伊拉克男子赛艇选手冲过终点线……那些经典镜头远比胜负、比分数更为令人难忘。
伦敦奥运赛场上,“正能量”的类型也有很多。
譬如孙杨和朴泰桓,两位泳坛巨星之间的光明较量就是其一。虽然最近媒体中出现了一些炒作两人敌意乃至中韩体坛关系的新内容,但他们在比赛后相互鼓励、相视而笑的画面,让那些人造的乌云散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能量”虽然存在,也需要心胸宽广的传播。
传播正能量,首先要避免发生令其受损的事。
譬如在31日举行的羽毛球比赛中,中国第一女双战韩国组合时涉嫌故意输球,引发现场嘘声。涉嫌采取同一“战术”的,还有另一场韩国与印尼组合的女双之战。也许可以将之解释为“聪明的战术”,但观众似乎不这样看,“这简直就是业余比赛……中国是体育大国,应该给其他队伍做个榜样。”
中国国内舆论也无法忍受说,这类做法骨子里“戕害了体育精神”,最终即使赢得金牌,也会广遭诟病。
“正能量”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应有之义,如何发现它、感受它、传播它、吸收它,是值得思考的。(完)
专题:2012伦敦奥运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