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斯诺克文化在中国慢慢走向成熟 观众变得专业

2012年09月24日 10:17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交通银行2012世界斯诺克上海沃德大师赛昨晚落幕。无论是丁俊晖首轮出局后的满脸倦容,还是希金斯单杆豪取147分后的霸气眼神,都成为本届上海大师赛的经典画面。

  今年是斯诺克大师赛第六次落户申城,也是新办赛周期的第一年。对于第三次造访上海的世界职业台球和斯诺克联合会主席杰森·弗格森而言,这次最强烈的感受是——上海观众越来越专业,“他们是因为喜欢这项运动来观看,并非只是为丁俊晖加油。”

  从“围观”小晖,到“阅读”比赛,六岁的上海大师赛越来越成熟。

  一批更专业的观众

  “台球皇帝”亨得利退役,“火箭”奥沙利文因伤退出,本土选手丁俊晖再度“一轮游”,大牌明星缺阵,本将对赛事运营造成不利影响。然而,球市并没有就此冷清,特鲁姆普与马克·威廉姆斯的半决赛在下午开赛,看台上的人气丝毫不输给希金斯与墨菲的夜场。

  “今年球市与去年基本持平。”上海大师赛赛事总监祁伟透露,本届大师赛的球市“总体很不错”。

  球市缘何逆势而上?祁伟认为,经过大师赛前五年的运作,申城逐渐培养了一批专业的观赛群体,他们从单纯地围观“追星”到专业地“阅读”比赛,“不看名气,就看表现。”

  弗格森也有同感。“上海观众懂得何时鼓掌、何时惋惜。”他认为,上海大师赛已成为斯诺克运动在中国的一个缩影,“它越来越普及,专业爱好者越来越多。”

  或许只有“专业”,才有这样的场景:当英格兰选手马克·金以0比3落后本土球手丁俊晖时,观众以热烈的掌声为他鼓劲,当英格兰人逆转战胜时,看台上的球迷起身鼓掌。

  “观众群体越来越成熟,他们可以不介意知名度,不在乎是不是本土选手,他们是真心喜欢斯诺克这项运动。”祁伟说,这样的场景让他感到很欣慰。

  一项重细节的品牌

  从2007年引入以来,大师赛一直落户上海体育馆。一样的场地,相同的看台,但改变悄然发生,看似细枝末节,却能见微知著。

  3米,也就是成年人迈四五步的距离,却大有讲究。

  上海体育馆人称“万体馆”,屋顶网架跨度直径110米,而斯诺克球台长不过3米多、宽不足2米。大型场馆内办小球比赛,距离是关键。据赛事组委会介绍,本届大师赛首排看台与球台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近3米,这意味着观众将更“近”一步欣赏观赛。

  “明年的赛场格局还要更近。我们甚至希望把挡板去掉,让观众看得更清楚。”祁伟透露,更“近”一步的思路还将延续。

  37秒,对动辄四五个小时的斯诺克赛事而言很短暂,却考验出赛事运营方的反应。

  台球运动讲究精准,选手须聚精会神,手机铃声、高声喧哗,甚至金属看台上的脚步声,都会影响选手发挥。每次赛前,组委会都会举牌示意,提醒观众保持安静,但难免有人“犯规”。在特鲁姆普与马克·艾伦的比赛中,8号看台突然传来手机彩铃,随后是一位中年妇女的高声交谈,但从铃声响起,到安保将其请出看台,前后仅37秒,这一花絮丝毫没有影响赛事节奏。

  “国际化、规范化、充满悬念。”这是祁伟对上海大师赛品牌的定义。随着时间推移,这项品牌也越来越有热度:在开赛前的全国业余斯诺克大师赛现场,斯诺克爱好者毛涛在心爱的球台前,向心仪的女友求婚;在正赛看台上,一位斯诺克球迷专程从伦敦赶到上海,在固定的座位上,一场不落地看完了全部比赛。

  随着赛事升温,媒体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据组委会介绍,共有140余家国内外媒体参与了本届赛事的报道工作,创历届之最。来自比利时的摄影记者莫妮卡·林波斯感慨道:“这项赛事很棒,无论是炫目的开幕式,还是细心的媒体服务,都是我经历过最好的斯诺克赛事。”(赵博)

【编辑:王牧青】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