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青年报:NBA中国赛,调儿起高了

2012年10月12日 13:2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2012年NBA中国赛今晚如期在北京万事达中心“首演”,现场1.8万名观众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让人们想起北京男篮夺得CBA总冠军的夜晚。事实上,现在也只有这样级别的赛事,才能让观众将这座奥运场馆填满。NBA中国或许喜忧参半,因为中国球迷已经将如此火爆的比赛当成了未来中国赛的标准。

  这绝对是一场吸引中国球迷眼球的比赛,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就足以令球迷心潮澎湃。正因为如此,今天下午5时起,就有很多球迷陆续来到赛场,很多人都是有备而来。身穿詹姆斯6号球衣的球迷最多,保罗的3号队服也不少,还有的球迷甚至将快船队和热火队的两件球衣都穿在身上。

  “这样的比赛确实太难得了,有太多的超级球星,我可是专门买高价票来看球的。”球迷吴先生告诉记者。确实,本届中国赛的球票异常抢手。最低价位200元的球票更为稀少,吴先生这张面值500元的球票,是花1000元买到的,“我的收入虽然不低,但这票也确实不便宜。”

  此次NBA中国赛北京站的球票价格分为7档,价格从200元到6000元。万事达中心的1.8万张球票被十几家赞助商以及相关部门拿走了绝大部分,球迷可以从市场上买到的球票只有3000张左右。由于票源稀缺,价格自然不菲。“我们昨天是550元收面值200元的票,然后以750元左右买出。”一名“黄牛”告诉记者,“今天是比赛日,球票价格就下来了,350元已经算高的。总体来说,这次不加价1倍以上,不可能出手的。”至于为什么这次中国赛球票如此火爆,这名“黄牛”不屑地说:“这还用问吗?比赛好啊!”

  这场NBA中国赛也确实没有让球迷失望,随球队来到中国的拉拉队还带来了原汁原味的美国式表演。比赛开始前,拉拉队员发放礼品的环节,就像是一支催化剂,一下子就点燃了球迷刚才还在压抑着的热情。紧接着,热火队和快船队相继进入场地,看台上无数球迷在高喊“勒布朗、勒布朗”,詹姆斯也酷酷地高举手臂向中国球迷致意。格里芬也知道他在中国的人气,一进入场地,就径直杀向篮筐,高高跳起在篮筐上来了个引体上向,现场也是尖叫连连。

  两队队员和NBA官方都很清楚取悦中国球迷的重要性——由于姚明的退役,中国电视转播量急剧下降,导致NBA在中国的关注度大幅度降低,赞助NBA的中国企业数量也随之大幅度下降。NBA中国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去年NBA联盟甚至曾经考虑对NBA中国进行裁员,以应对来自中国的赞助费用下降的情况。虽然最终没有裁员,但在影响力下降的大背景下,如何重新占领中国市场就显得格外重要。

  派上赛季冠军热火队以及同样拥有众多明星的快船队参加中国赛,就成为新举措之一。NBA中国赛于2004年首次举办,今年已是第6次。前5次中国赛虽然也有吸引眼球的较量,但从来没有如此多的超级球星来到中国。“NBA中国很清楚,不派大牌球星、大牌球队来,中国球迷是不会买账的。”NBA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确实,就在中国赛开赛前1周,同样在万事达中心,CBA总冠军北京首钢队和美国传奇明星队举行了一场比赛。虽然美国传奇明星队拥有中国球迷非常喜爱的“答案”艾弗森以及“白巧克力”威廉姆斯,但万事达中心的上座率仍比较惨淡。显然,现在的中国球迷对比赛质量的要求非常高。

  通过今晚的比赛也可以看出,中国球迷的欣赏水平已经非常高,甚至显得有些挑剔。像格里芬不着边际的投篮、乔丹罚篮的“三不沾”甚至韦德的扣篮不进,都会让球迷“喝倒彩”。由此可以想象,如果NBA官方再派出“烂队”打中国赛,不仅不会扩大NBA在中国的影响力,反而会损害NBA在中国的美誉度。

  在这场比赛中,两队的球星打得很卖力,他们确实想取悦中国的球迷。韦德在比赛正式开始前,特意走到看台前,调动球迷的情绪,他在比赛中也显得兢兢业业。詹姆斯更是表现上佳,仅在比赛的第一节,他就贡献了10分。整场比赛,“小皇帝”屡次上演惊天暴扣,现场球迷则报以“MVP”的呐喊。格里芬下半场也摆脱低迷,屡屡上演扣篮秀,让球迷大呼过瘾。

  本届NBA中国赛上海站的比赛还没有进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无疑是最为成功的一次中国赛。还有20多天,新赛季NBA常规赛就将拉开帷幕。这次成功的中国赛势必会增加中国球迷对新赛季的关注度。不过,正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中国球迷肯定希望未来每次中国赛都是如此高水准。对NBA来说,这调儿算是起高了。

【编辑:张笑蓉】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