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CBA"中国式体测":全部命中也不合格 目的不明确

2012年10月23日 09:57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CBA体测的第一天,张庆鹏在“强度投篮”中完成了15投15中的惊人表现,然而场外的计时员却依然告诉他测试没有达标,因为这15次投篮他一共花费了78秒,平均每次出手超过5秒,没有达到篮协规定的“投篮强度”。这看似无法理解的事情,正是今年CBA体测最好的体现。在经历了伦敦奥运会上的惨败后,篮协为了进一步了解、提高球员的体能和对抗能力,连续第二年进行了体能测试。尽管初衷可以理解,但体测的某些方式和标准却让人匪夷所思。在一阵阵质疑声中,人们不禁怀疑,这样的体测能达到领导们所想的目的吗?

  现象

  投篮“强度”难倒神射手 “科比来了也过不了”

  体测的第一天,就有无数国手和名将纷纷倒在“强度投篮”这一项测试上。朱芳雨、王仕鹏这两名国家队最出色的外线射手没有过关;名将金立鹏18投15中用时1分47秒,因为平均出手次数达到了5.94秒仍不达标;张庆鹏15投15中,下来却被计时员告知“没有充分理解规则精神”……

  这一幕幕的尴尬,正是复杂的规则所带来的。篮协规定外线球员需要在2分钟内投中15球、内线则是20球,在没有人传球、自投自抢的情况下,每一次出手需要在5秒内完成。一旦完成投篮任务,计时员就会以用时时间除以出手次数来计算“投篮强度”。难怪上海外教帕纳吉奥看着刘炜在2分钟内完成了21投15中、却仍不过关后,无奈地说:“这样的规定科比来了也难过。”

  篮协这一测试的初衷是好的,国家队在高压下的投篮命中率不高在这几届世界大赛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可真正实行起来,测试的方式却并不那么科学。“我都32岁了,你怎么看出我的投篮强度不高的?”刘炜这样表达了疑惑。事实上,如果他能够在命中15球前,多投丢3次篮,缩短自己的平均出手用时就能过关了。“理解”到规则后,之后出场的球员大部分都在投中第14球或者第19球后,故意快速投丢几次,摊平自己的出手用时后再命中最后一球。上赛季投篮命中率排名CBA垫底的江苏南钢最终竟然成为测试成绩最好的球队,也充分说明了测试的不合理性。

  质疑

  篮协体测初衷虽好 目的如何却不明

  客观来说,篮协并不是突发奇想恢复体测,上赛季恢复体测的第一年,在内容基本都相同的情况下大家的质疑声其实并不多。“除了15米×17趟折返跑这一项是要求硬性达标外,其他的都只是作为数据的收集。”一位CBA教练也表示:“除了个别球员,基本都能达标。”

  然而今年的质疑声突然四起,更多的还是因为篮协强硬的态度。篮协副主任李金生在体测开始前的会议上就严肃的表示,今年没有“免测”一说,“篮协只能容忍一支球队有一个人不达标,如果有多个人同时出现,就说明这支球队的训练水平是有限的。”他表示,篮协是希望以此督促球员增加自身素质、球队提高训练水平。可人们都知道,篮协的出发点却不在联赛上。奥运会惨败之后,篮协感觉到中国球员的体能和对抗水平都不够,搞体测真正想达到的目的,还是国家队的水平提高。

  “说到底,球员有没有能力打职业联赛,还是应该交给俱乐部去决定。”一位投资人坦言:“体测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最终是为了提高国家队的水平,相信有很多人都会怀疑,他们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解读

  NBA也有类似体测 但要因人而异

  今年的体测共有十项,包括强度投篮、运球折返8字上篮、大三角脚步移动、全场攻防技术、快速传接球、原地摸高、卧推、负重深蹲、折返跑和冲刺跑。

  除了折返跑外,其他九项更主要的目的还是数据收集和检测,不会作为打CBA的标准。事实上,在NBA每年也有类似的体测,但主要是针对刚刚从NCAA升上来的年轻球员,统计他们在力量、弹跳、速度方面的数据。也因此,各队的体能教练都表示,体测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应该因人而异。

  浙江稠州银行队的体能教练马骥就认为,其实这十道题都不算难,即便是折返跑这种普遍反应较大的“鬼门关”对于年轻球员也不是什么难事。但对年龄较大的球员,是否应该有所考虑、区别对待?而广厦的体能教练韩超更加认为,即便是NBA,打了几年的球员都不会再参加体测了,因此,CBA也该把体测的重点对象放在年轻球员身上。“打了好几年的CBA运动员无论是力量、技术还是体能,大多都已经定型,想要改变也不容易。”(刁勇)

【编辑:刘通】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