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需要反思:带伤上阵是否体现体育精神
轻伤不下火线——中国体育最常见的“宣传辞”。坚强的意志品质,历来都是中国运动队里最被提倡的优点之一。
不可否认,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过程中,需要以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不断向极限发起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漠视运动员的健康,为眼前利益无视小伤小病的存在,甚至连严重伤病也置之不管。
有人曾形象地将体育的“体”字视为“人”与“本”的结合。体育需要以人为本,运动员需要人文关怀。如果说积劳成疾是所有职业运动员的通病,那么坚持带伤上阵则是中国运动员,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伤病高发的“特殊”原因。
成绩面前,宁可牺牲健康
在中国,运动员从小就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哪怕是中小学生比赛,“唯成绩论”也无从遁形。业余选手尚且如此,优秀运动员的处境可想而知。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和“诱惑”,为了不辜负期望,为了享受金字塔尖的优厚待遇,在成绩与健康之间,健康常常成为牺牲品。
“能挺过去就挺过去的想法,在中国运动员心中很普遍。有时就因为这种坚持,导致伤病的最佳治疗时机被无端延误。”上海华山医院运动医学中心主任陈世益曾感叹,“越是高水平选手,承受的期望值和压力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明知身体疲劳甚至有伤,却一味坚持,最终导致伤情加剧。”
前中国男排主教练邹志华认为,一个关于中国运动员伤病的特殊现象值得关注。“每到全运会前,各项目就会迎来一次伤病高峰。”他解释道,“一方面全运会参赛队员多,更重要的是,对各省市而言,全运会是最重要的任务,大小领导势必层层压指标。同时,全运会奖金多,也关系到运动员退役后的安排。很多高水平运动员不仅要应付国家队比赛,又要完成全运会任务,训练量超标,导致伤病更加严重。”
竞争激烈、成绩第一的环境,逼得中国运动员不愿因伤病错过争金夺银的机会。隐瞒伤病、带伤硬挺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容易就陷入一伤再伤的恶性循环。
人才使用,缺少人文关怀
运动员咬牙硬挺的另一方面,折射出的是中国教练员在人才使用上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
“不少运动员在有伤病的情况下仍被要求训练或比赛,从而导致伤病恶化或治疗被耽搁。从某种角度来说,教练员要负主要责任。”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副教授袁志斌曾直言,“为了给运动员肌体充分的恢复时间,教练员应在安排训练时,该休息就要休息。”
也难怪,教练员与运动员一样,是中国竞技体育背后那根利益链的重要一环。能否完成金牌任务、成绩指标,直接关系到待遇、职位等现实问题,这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惜将高水平运动员过度使用,确保完成眼前任务。
这种以透支身体交换成绩的做法,无疑是对于运动员健康的极不尊重。只有以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作为前提,他们的运动生涯才能更加长久。而急功近利拿运动员的健康去“赌博”,只会因小失大,给运动员造成巨大伤害。
记者 谷苗 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