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中乙球队"冲甲"是门生意
最近一段时间,中乙球队“冲甲”成了外界热议的话题,从一张张照片来看,“冲甲”成功的球员喜极而泣、激动异常。其实,“冲甲”后最高兴的还是俱乐部老板,因为摇身一变,球队的价值就可翻番,这是中乙球队的唯一目标。要么“冲甲”,要么“归零”,这就是中乙的生存法则。
中乙“准入”资格之低令人难以想象。只要去工商局注册个俱乐部,给中国足协交50万元保证金,剩下的注册、资格审查基本上是照章办事。有人算过一笔账,投资一支中乙球队,一年下来不会超过700万元,而若换上中甲的“壳”,出手至少1300万元。由于利润“诱人”,本来应该是“投资”的行为,难免会变成“投机”的工具。
正是为了这个“差价”,中乙年年循环上演——有钱就组队,人还是那些人,只是代表不同的球队比赛而已。很多中乙球队是草台班子,组队就是为了“冲甲”,冲不上去就解散。 2011赛季只输了两场的北区冠军抚顺罕王队,上个月还信誓旦旦地说“‘冲甲’后投入7000万元”,可淘汰赛失利后随即遁形。
在这种情况下,“冲甲”也成了一门生意。比如湖北队主教练李军,4年中先后率两支湖北球队成功 “冲甲”,队员侯哲更是连续3年代表3支不同球队“冲甲”,与李军、侯哲一样的教练和队员还有一大批,所以在中甲与中乙之间,存在很多“升降机”教练和队员。很多中乙俱乐部与球员签订的是短期合同,8个月、9个月,反正“冲甲”后工资奖金肯定翻番,冲不上去就好聚好散。进队——冲甲——离队——再冲甲,如果每次都能“冲甲”成功,教练、队员拿到的工资奖金绝对比在一支中甲球队要高,这就是他们的生存法则。
较之于中超、中甲,虽然中乙联赛属于低级别联赛,但其却是最赤裸裸、竞争最激烈的联赛。中乙不能上外援,25岁以上球员只能上5名,其本该是中国足球后备力量的爆发点,但在“不冲甲便成仁”的环境里,什么远景规划、梯队建设,都显得那么苍白。 □黄 岩
专题:2012中国足球超级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