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足中生代出现断层 老将太强盛恐是诱因
11月24日在深圳结束的东亚四强赛预选赛,除了让中国女足收获了近年来的第一个好成绩——三连胜,获得参加明年东亚四强赛决赛阶段比赛资格,还让球队“收获”了几名不错的年轻球员:最后一战表现抢眼,一传一射的21岁江苏球员王丽思;前两场比赛均有进球的21岁天津小将王珊珊以及王晨、韩鹏……但与成绩上的收获相比,在年轻球员上的“收获”更像是不得已的“收获”,需要加引号的收获。
之所以这么说,还是因为年轻球员的崛起更多是建立在中生代球员式微的基础上:这届中国女足,“老球员”只有浦玮、毕妍两人,而且本次预选赛之后,她们二人还有可能再次退出国家队,至于传统意义上的“中生代球员”,能算得上的有且只有马晓旭一人。
原本按照中国女足新帅郝伟的计划,张艳茹、周高平、屈姗姗等能力出色“中生代球员”也在他的组队计划中,但因为伤病,她们并没能参加本次比赛,可即便这些球员归队,原本应该构成球队主要骨架的“中生代球员”在如今的中国女足阵中,仍旧算不上核心力量。
2011年的德国女足世界杯上,参赛球员的平均年龄达到了24.5岁,基本与男足世界杯持平,而美国女足、德国女足等强队的平均年龄更是达到了26岁左右,即便是被认为是“靠小将打天下”的朝鲜女足阵中,也拥有周温美、郑明花、尹承美等大量中生代球员。反观中国女足,据不完全统计,球队的平均年龄应该在22岁以下,浦玮、毕妍退出后,这一数字还将继续降低!年轻化或许应该是重装上阵的中国女足需要追求的方向,但如今的“年轻化”真的是正常的新陈代谢?是足球的规律使然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正是因为没有太多可堪大用的中生代球员的存在,近几年中国女足的历任教练们才不得不从尚未成熟的年轻小将中选苗子,这次预选赛,包括韩鹏、王珊珊等在内的小将就几乎没有过参加大赛的经验,与其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不如说是矬子里拔将军。
中国女足中生代球员的式微,有其历史原因,那就是以孙雯、浦玮为代表的“黄金一代”球员太过强势,当时的年轻球员很难获得机会,像上海的尤佳就被“老大姐”们压了很多年,孙雯等人退役之后,她注定无法像前辈那样独挡一面。历史原因之外,现实情况也是很多本应活跃在女足赛场上的“中生代球员”消失的主要原因:由于收入过低,为了保证将来的生活,如今很多的女足球员在年龄不大的时候就选择退役,到大学一边上学一边踢大学比赛,虽然也有一定的强度,但却无法与参加正常女足联赛以及国家队比赛的队友相提并论,久而久之,即便她们还有回归国家队的心,也没有回归国家队的能力了。
我们当然不是说女足球员进大学不好,正相反,如果能在体教结合方面给女足队员探出一条新路,那对于中国女足未来的普及和发展绝对大有裨益,但如果我们大部分女足球员,尤其是本应肩负起国家足球任务的女足球员选择退役,选择半业余性质的大学足球,对于我国处于塔尖的国家队是不是有好处呢?中国女足主要的创始人之一韩重德说得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投身女足运动都需要有点奉献精神。但现在,我们愿意奉献,敢于奉献的女足球员无疑还是太少了。
本次预选赛期间,还冒出了一种声音,那就是女足球员呼吁每支中超球员“认领”一支女足队,这的确是国外俱乐部的惯例,但却未必适合中国足球。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规范女足的运作模式,切实提高女足运动员的待遇、水平,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女孩子可以投身到女足项目中来,为中国女足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