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员不满篮协处罚 林志杰透露期待进特许名单
CBA球员怎样穿鞋规矩多
《2012-2013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纪律处罚规定》第二章第十条中规定,球员在开幕式、赛前热身、比赛现场、新闻发布会等场合必须穿着联赛指定装备及配饰(不包括外籍球员的球鞋),不得穿着、使用或展示联赛装备商竞争品牌的产品。外籍球员穿着非联赛装备商的球鞋时,须对球鞋上的标识和文字进行完全遮盖。
不过,易建联、王哲林、李慕豪、翟晓川等12人是特许球员,因为其代言的球鞋品牌已经支付给联赛赞助商一定费用,所以其旗下的球员可以穿该品牌球鞋上场并不用遮盖标识。
上个赛季初,林志杰鞋子上的耐克标识被胶布遮住,后来耐克把他加入了特许球员名单,那之后鞋子才不用贴胶布。今年,林志杰不在12人特许名单之列,篮协和赞助商也没有与其沟通清楚,他不知道港澳台球员和大陆球员一样,必须穿赞助商球鞋,仍以为贴标就可以了,这才有了第一轮的罚单。
“我怎么好意思让俱乐部连续为我交罚款呢。”林志杰说,原来根据规定,没有按照要求着装的,初犯罚两万元,再犯的话罚金会增至5万元,第三次、第四次的处罚金额分别为10万元、20万元,累计150万元封顶,这些钱都得由该队员所在俱乐部交付。于是,比赛前,林志杰试穿了赞助商的鞋,结果尺码不合适,又换了双大的。“这两天我训练都没有穿新鞋,直接穿着上场,真是被影响到了。脑子里一直在想着鞋,分散了注意力。”林志杰表示。上半场,“野兽”一分未得,“那表现应该用很差来形容吧。”这显然不是林志杰的真实实力,他全场只有5分进账,外加4个犯规和3次失误,中场休息时,他发现脚后跟很不舒服,有点肿,“新鞋后跟做得太高了,穿着高强度打球很不舒服。”
据林志杰透露,耐克会尽快想办法把他安排进特许球员名单中,快的话本周五他就能穿回适应的旧鞋,否则就要多等几轮。“这几天训练,我得穿新鞋适应起来。”林志杰说,他没有把比赛发挥不佳的原因全归结到换新鞋上,但这个变故确实产生了影响。
林志杰冒着受伤的危险穿了新鞋,但王治郅昨晚仍旧穿着自己的定制鞋登场。据悉,面对罚单,八一男篮相关负责人非常不满。他们甚至目前还没有收到一张正式罚款通知单,就被一条条网络新闻“告知”被罚款了。俱乐部表示,大郅的脚趾有些特别,必须穿定制鞋,而且他这么多年都穿这个牌子也都习惯了,换其他的鞋参加比赛受伤的几率会增加。出于对运动员的保护,还是让他穿着定制鞋,但会对球鞋商标进行(非联赛指定赞助商)遮挡。为了老队员的健康,八一俱乐部恐怕是铁了心多掏这五万元。
按照往年的规定,除了港澳台球员以及外援之外,CBA其他球员都需穿着由联赛装备赞助商提供的相关球鞋。如有特殊需要(比如伤病原因),在医生提供证明的前提下,可以穿着其他品牌的球鞋,但必须将标志给予遮挡。而到了本赛季,新的联赛装备赞助商花大价钱接手之后,要求球员必须穿着其提供的指定球鞋,港澳台球员也不例外;外援穿其他品牌的鞋子必须进行贴标处理。
“赞助商是出了大钱,他们的利益要维护。但我们也是签约球员啊,硬要穿其他牌子的鞋,一个是自己不适应,再说我们的赞助商也会不高兴;不穿,俱乐部又要罚钱。”林志杰吐槽道,“赞助商为什么不能退一步,让有约在身的球员穿自己的鞋,把商标贴上就好。”
训练都穿旧鞋 赛前临时换新的
赞助商为何不肯让一步?
新赛季CBA联赛才打到第二轮,中国篮协就下狠手开出了一张大罚单:马布里、王治郅、林志杰等来自8个俱乐部的12名球员因没按规定穿鞋被通报批评,同时球员所在俱乐部也被处以每人两万元人民币的罚款。中国篮协开出罚单是为了“维护赞助商利益”,但受罚球员和所在俱乐部却很受伤,毕竟要改掉多年的穿鞋习惯并非易事,而且很有可能对球员的状态甚至健康带来困扰。
为了避免再收罚单,昨晚广厦客场挑战东莞的比赛中,林志杰临时换上了CBA赞助商提供的球鞋,可他完全不在状态,全场只得5分,广厦也以86∶91失利。一场比赛下来,林志杰的脚后跟都磨肿了,还差点破皮,他也只能无奈感叹:“新鞋真是不习惯……”
商业规则和球员健康怎样平衡?
“球员穿什么鞋也不单纯是因为喜好或者舒适什么的,那也是有利益在内的!没有联赛这个平台,球员的价值如何体现?这本身就是一个球员、俱乐部、联盟三者利益的平衡问题。”前篮管中心主任李元伟一语中的,说白了,赞助商、篮协、俱乐部、包括球员心中都有一个小算盘,关键是如何在商业规则和运动员健康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暂且不论篮协承诺分发给各俱乐部的1000万元分红何时能到位,赞助商既然出了5年20亿元的巨资,球员运动装备的质量总得有个保障吧。可实际上,联赛首轮广厦和稠州的浙江德比中,广厦球员赵大鹏的赞助商供鞋鞋底脱胶,后跟处直接开了个大口子,赵大鹏不得不示意主帅王非赶紧把自己换下去,这在以往从未发生过。
赞助商本身提供的装备不给力,难怪引起众多俱乐部和球员的不满。面对质疑的声音,中国篮协官员的回应是:“球鞋质量问题已经得到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少数的。”并表示今天会开会讨论此事以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只是不知道这令各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法”,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出炉? 记者 殷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