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荒废事件频现 公众拷问到底谁在败家?(图)(4)
反思!怎避免悲剧重演
国际象棋棋后谢军曾说过,“体育场馆不应当成为城市的奢侈品,应该让它良性循环,我们要用它来服务老百姓。”那么要如何解决体育设施浪费与全民健身资源不足的矛盾呢?
应该减少不必要场馆建设数量。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原司长史康成指出,“目前国内全国性的运动会有好几项,而且这几年在国内举办的国际赛事也不少。为举办这些赛事,各地修建了不少场馆。从总体来看,大型场馆的赛后利用情况不太好。要不要办这么多的运动会?怎么办得更规范些?这都需要反思,而且需要提上日程。”
体育资源的配置要从运营管理和服务理念上综合考虑。重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廖成林建议,一方面公共设施建设程序立法要更加细致,在建设大型体育设施之前多听取民意,合理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在保护设施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借鉴体育发达国家经验提升体育职业化和产业化,提高大型体育设施运营水平,同时转变服务理念,更多地考虑老百姓的需求,多建设一些便民利民的小型体育设施。
在场馆建设和服务理念的结合上,伦敦奥运是个极好的榜样。今夏举办的伦敦奥运会,在场馆建设上采用了一种更务实的策略。伦敦奥运会仅新建6座永久性体育场馆,其中主场馆“伦敦碗”和自行车场馆均将在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结束后,改造为社区性体育场馆。
“伦敦碗”的座位数将从现在的8万个减少到6000个,成为伦敦东区的一座社区体育场。在缩小规模和社区化之后,体育场馆会失去其原有的宏大气势,但它的利用率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减少了维护成本,达到真正让老百姓受益的目的。伦敦奥运会的场馆无论是灵活拆卸的特点,还是选址上注重对相对贫穷的伦敦东区公共设施的完善与提升,都是配置体育资源的优秀典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