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鞋引发CBA各方博弈 规则有问题各方都有道理
一场席卷CBA联盟的球鞋风波,让本来开局挺顺的CBA突然陷入了争议中。近日中国篮协以“违反联赛装备管理规定,损害联赛装备赞助商权益”为由,连开两张罚单,涉及球员12名,总计罚款金额达到34万元。
在这场风波中,赞助商、中国篮协、球员和俱乐部各执一词。斥资20亿元赞助CBA5年的李宁公司,自然不希望非本品牌球鞋出现在自己赞助的CBA联赛中;而作为联赛的管理者,中国篮协强硬表态要维护赞助商的利益。球员和俱乐部则抱怨赞助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均不过关,认为在健康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球员应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此次争议表面看是各方就球鞋展开的纷争,然而实质上是一场涉及各方利益的大博弈。
定规
整体利益
还是霸王条款?
关于球鞋与罚款的新闻是CBA开赛以来,仅次于麦蒂的第二个热点话题。先是以5年16.8亿元续约的盈方,又以每年4亿元签约李宁为未来5个赛季的装备赞助商,CBA的“吸金”能力和商业价值都在大幅上涨。相比以电视转播为主要收入的NBA,在职业化程度尚有差距的CBA联赛,商业赞助仍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在与主要赞助商签约时,中国篮协肯定会考虑赞助商的需求。随着今年李宁入主CBA联赛,有关装备上的限制也变得更严。按规定,除其他赞助商签约的特殊球员外,所有本土(包含港澳台)球员均须穿着指定装备,外援穿着其他装备也需要遮标。如球员着装损害联赛赞助商权益将被通报批评,所在俱乐部将被核减联赛经费每人2万元。处罚金额按2万、5万、10万、20万元递增,150万元封顶。本赛季第一轮,一些球员没有穿着联赛指定的李宁球鞋,也有外援没遮盖标识,因此,包括王治郅、马布里在内的12名球员被各罚了2万元。但是这次罚款并没起到足够的震慑效果,李学林和丁锦辉第2轮依然违规,结果招致中国篮协对他们各自罚款5万元。
对此不少球员提出质疑,认为中国篮协制定的是霸王条款,没有顾及到球员利益,但中国篮协态度坚决,放话“如果有人继续违规,罚单就照开下去”。竞赛部部长白喜林表示:“赞助商出资不菲,俱乐部收益也有所提升,维护赞助商的权益是必要的。当初合约和规定都已明确,定的事就应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个别问题,我们也在积极沟通协调。”作为中国篮协的前任掌门,李元伟也认为:“从全局角度看,维护联赛合作伙伴的权益是首要的,如果协议是这么签的,那么球员和各俱乐部就要服从整体利益。”
违规
谁的腿粗
谁就有道理?
中国篮协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但球员同样有自身利益需要维护。拒绝穿着指定装备的球员,几乎都将矛头指向了球鞋质量和服务。“像我这种脚受过重伤的队员根本适应不了赞助商的鞋子,硬穿岂不是拿我的身体开玩笑?”罚单出炉后,丁锦辉为自己喊冤。同样吃到罚单的马布里回应:“每个球员都有选择球鞋的权利,这是为了保护双脚,应对比赛,高水平赛事不应这样限制球员。”王治郅和曾文鼎则同因脚型特殊,抱怨赞助商未能及时提供定制服务。
球员靠身体吃饭。当赞助商提供的球鞋难以达到理想的舒适度,甚至出现磨脚、鞋跟断裂等情况时,抱怨和拒穿便似乎是合理的要求。不过,健康之外还有商业因素,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部分球员关于球鞋质量的质疑不过是借口,实质是维护个人签约品牌的利益。
据李宁公司介绍,经多方协商,13名耐克签约球员以及阿迪、安踏各4名球员被列入了特殊名单。与往年一样,只要相关赞助商缴纳50万元的“特许批准费”,即可不受装备限制。然而除国家队赞助商耐克外,其余2家都没有为球员交纳这笔费用,包括王治郅、丁锦辉等。更有部分球员明明拿到了指定装备的试穿球鞋,却没有任何试穿意愿,这些都让那些关于球鞋质量的抱怨,看起来更像是刻意的抵制行为。
部分球员认为中国篮协损害了球员的利益,以易建联为例,他说:“真的很多球员因为这个规定而无法得到赞助合同,从而损失了收入。何时能够更好地保障球员们的利益?”北京队李学林与耐克签订协议,参赛必须穿耐克球鞋,该品牌在台湾与大陆由两个不同的公司运营。在大陆,李学林并非受保护球员,这就需要耐克两个公司及盈方公司三方协商。球鞋问题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情况,如今出台的规定有点过于简单,甚至让人感觉有些粗暴,难道谁的腿粗谁就有理吗?
对策
触及表面
还是解决根本?
面对激烈的利益冲撞,各方开始协商解决方案。目前,中国篮协出面协调赞助商和球员关系,李宁公司则开始改善服务和产品质量,承诺为任何球员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包括王治郅、丁锦辉在内的拒穿球员,在得到相关补偿后也同意试穿指定的球鞋。
中国篮协在声明中指出:关于球员反映的球鞋质量的问题应该是少数。赞助商目前正在对球鞋的质量进行积极改善,针对部分球员和俱乐部的抱怨,李宁公司回应:“在产品穿着规定上,我们支持中国篮协和盈方(公司)制订的规定,我们也有信心给球员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我们会继续加强与各方沟通,并备好能满足运动员需求的球鞋。”
中国篮协答应给球员一个缓冲期,大概一周左右,等赞助商的特制鞋出来后,球员们就必须穿了。效果如何,还要到时再见分晓。此次的球鞋风波,归根到底是球员、俱乐部、联盟三者利益的平衡问题。开赛一周就搞得赞助商叫苦,球员喊冤,中国篮协又显得有些无奈,可见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没有梳理好,内部还存在着未能调解妥当的矛盾,球鞋问题只是其中一种表现方式,只要各方利益不摆平,矛盾还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同场上的篮球比赛一样,场下的CBA方方面面也始终需要遵循游戏规则,在制定游戏规则时,应尽可能详尽周全地考虑到各方利益。“简单粗暴”可以让人口服,但不能让人心服。
本报记者 陈嘉堃 J189 吴薇 制图 H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