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起校园猝死引发反思 专家:应试毁了孩子一辈子
反思·缘起
长跑
引发的悲剧
11月18日至11月28日,短短11天时间里,广州、上海和湖北相继发生了4起与“跑”有关的“猝死”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1月18日,广州国际马拉松赛上,21岁的大三学生陈杰在冲过10公里比赛的终点后倒地,心跳与呼吸骤停,最终不治。同一天,同一项赛事,25岁的广州某地产公司员工丁喜桥在5公里马拉松比赛终点前300米倒地,在与死神抗争8天后于医院去世。11月27日,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内,一名外语学院的大三男生在跑完1000米体能测试后突然晕倒,急救无效去世。11月28日,湖北省襄阳隆中职业技术学校21岁的熊浩然,替人参加1000米体能测试,在完成500米时倒地,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4起因“跑”而生的悲剧,其中3起发生在高校在校生的身上,而唯一的非在校生丁喜桥也只有25岁。当人们还在感慨逝去的生命如此年轻时,武汉、西安等地的部分高校,因为害怕出事,取消了学校运动会3000米和5000米的长跑比赛项目。而东华大学也暂停了冬季三公里跑,这不禁让全社会都在心里盘旋一个疑问:中国学生的身体,已经如此弱不禁风了吗?
反思·现实
学生体质
持续下降
那天家里一位正在上高中的亲戚,拿着一枚银闪闪的奖牌回了家。他很高兴地说,在学校运动会的1000米跑比赛里,他以3分46秒获得了亚军。记者当时心头一震,因为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参加北京市体育中考的1000米跑时,成绩是2分56秒。
《北京市2010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报》的数据表明,与2005年相比,初中和高中男生1000米跑城市男生成绩下降了4.96秒,女生800米跑城市女生成绩下降了7.98 秒。大学男生1000米跑成绩下降4.28秒,此外在握力、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项目上,均是双降!调研给出的结论是,大学生的握力水平、爆发力、力量耐力和耐力素质持续下降。
“体质差,而且是很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毛振明接受采访时说,“大学生是中小学生的延续,身体素质问题都集中爆发在大学生,耐力、力量、速度连续20年在下降,这是我们体质调研反复论证的结果。”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运动协会副秘书长赵迎则表示,去年9月他们推出了“强我少年”工程,包括形体测试、人体成分分析和体能测试,他们从全市16个区县抽取的32所学校所建立的数据显示,在北京不是肥胖儿一个问题,还有将近40%参加抽样的孩子存在营养不足。
反思·官方
内因很成问题
频出的“猝死事件”,让社会舆论的焦点对准了体育教育,记者联系到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方人士,他表达了自己的苦恼与无奈:因为一串统计数据就能抹杀相关领域许多人的辛勤工作和众多成绩。他认为在现阶段,不是政策和设施的问题,更多的是人内因的问题。
“现有条件下,能做的都做了!但再怎么创造条件,修缮设施,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引领,都是外因。”他说,“不可能叫校长和老师去一个一个盯学生吧!学生即使去锻炼了,达到了每天一小时,达到了每天做操两次,问题是出汗了没有?是否达到了一小时的锻炼效果?”
该人士表示,现在中考体育报名引体向上的孩子,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就因为现在孩子的手普遍没有力量,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社会竞争、未来就业压力巨大,加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家长和学生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积极性不够。
“什么时候国家发文件让老年人去锻炼了,可老年人为什么踊跃地健身?”他说,“这是因为他们知道,不锻炼身体,寿命就无法延长,这就是内因起的作用。可我们的孩子和家长现在意识不到,所以现在孩子的颈椎病、心脏病、糖尿病和血脂高都多了,我们简称‘中小学生成年病’。现在学生体质不仅是学校要抓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间,还需要全社会、学生家长、学生本人都来注重,这才是最关键的。”
反思·学生
不爱好自然没热情
记者采访了两位今年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北京籍新生,他们的想法非常有代表性。
在北京一所外语院校念书的小李,目前与体育的全部联系,除了观看NBA和欧洲五大联赛等赛事的直播,就是体育课了。他说:“体育课我也就是当个玩,不会出汗的。现在就是懒的动,从高中开始就一直这样。不少同学也这样。”
女大学生小卢说出了另一部分大学生的心声。小卢虽然体育成绩一直很好,也称自己是个“有运动细胞”的人,但是她也没有日常体育锻炼的习惯。她说:“体育这事儿看起来可有可无,我没有当成一个必须要做的事儿去做。”
无论是“懒的动”,还是“体育这事儿看起来可有可无”,这反映出当体育不再与升学和应试挂钩之后,不少大学生失去了继续参与体育的热情和动力。
记者调查过程当中也发现,一些初中生,初一初二在学校的体育课上“消极怠工”,初三体育中考前却突击练习,甚至请专人培训辅导。更甚者是,在小学体育课的跑圈儿训练中,部分孩子就采取了“假装打喷嚏”、“假装系鞋带”等方法打马虎眼。如果学生本人没有把体育当成一项个人爱好,变成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无论体育是否与升学挂钩,他们都会缺乏参与热情。
反思·父母
家庭影响最重要
张女士的儿子今年升入海淀区一所重点中学的初一年级,她表示自己很乐意让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张女士的丈夫邢先生就有非常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上大学的时候就天天跑步,如今不仅喜欢打羽毛球,而且每天还坚持一个小时的快步走。“我认为,体育对人的心理和身体都有很好的良性影响,坚持下来,自己心里就会非常有成就感,所以我一直想要培养孩子的体育爱好。”邢先生说,“孩子有一定时间锻炼身体,也是一种缓解,如果持续学习,那就把孩子学坏掉了。”
小邢已有了自己的体育爱好和习惯。“每天上学午休时间,如果有足球门,我就会去踢,我喜欢足球。”小邢说,“即便没有球门,找个墙我也要去踢。”而小邢也表示,即便将来高中体育不再与升学分数挂钩,他也会喜欢上体育课。他说:“因为我喜欢体育!”
纪女士今年上三年级的女儿小张,也非常喜欢上体育课。“踢球,我也可以,学武术,我也还行,自由活动时,我就和伙伴儿一起玩编花篮的游戏,每节体育课的内容都不一样,挺有意思的,我很喜欢上。”而纪女士夫妇,也都有着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爱好。纪女士自己喜爱打羽毛球,并且在公司的羽毛球比赛中拿过名次,为此她给女儿报了一个羽毛球培训班,“想法挺简单的,锻炼身体,让她多蹦跶蹦跶,也许将来还能陪着我一起打打球,给我添个伴儿。”纪女士的丈夫张先生,每周都要和朋友去打一次篮球,他说:“体育能让人产生一种酶。一定要给女儿培养一个一生的体育爱好,因为好身体是最重要的!”
反思·专家
别再傻应试了
“体育与升学挂钩”的强制锻炼方法,是刹住目前学生体质监测数据下滑最有效的措施。这个观点,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毛振明也认同,但他认为这是在“以毒攻毒”。他表示,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孩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而家庭在对待孩子参与体育的问题上,必须转换观念。
毛振明认为,目前中国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让学生、家长、教育者都屈服了,因此要达到“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性状态需要一个过程,就是在开始阶段增加强制性。“至少让体质别再这么快下降了!”他说,“在这个锻炼过程中,加以引导,可能一部分孩子能体会到,感冒少了,学习效率提高了,结交了一些朋友,有些项目真的挺好玩,从而爱好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毛振明认为家庭必须转变对体育的观念,“在不良状态下,多做题和多写字,有可能就晕了,这时候去做几十个跳绳,多做几个俯卧撑,跑一小圈,回来效果一定会更好,这是帮他们做得更好,这是有科学道理的。”他说,“孩子的身体是一辈子的大事儿。通俗点说,就算你选个女婿,你肯定首先也是选个身体好的,恐怕最后才会去考虑哪个孩子数学好。企业用人也是,先要有精神的,能力强的,有德行的,一看这人可能就老要请病假,人家也肯定不要你。所以别死应试、傻应试,别就为了孩子能多几分,做毁了孩子一辈子的短视行为。”(李远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