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民日报:办赛回归体育靠什么支撑

2013年09月03日 10:1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李娜第二次闯入美网八强,人们对她的关注和不久前全运会网球比赛“关门开打”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照。虽然全运会网球比赛的质量无法和大满贯赛事相提并论,但如何经营赛事,尤其是全运会这样规模庞大、项目繁杂的综合性赛事,在欣赏世界著名赛事的同时,也有值得借鉴深思之处。

  以美网为例,这项起源于百多年前的赛事,最初不过是当地业余爱好者参加的一项锦标赛,经过组委会不懈的努力,终于跻身大满贯赛事之列。除了高额的奖金,还有多年积淀所形成的独特品牌文化,才激发起知名选手和大众的认同与参与。

  而国际奥委会一再强调奥运会的“独一无二”,也在于奥林匹克运动营造了世所公认的价值追求。“奥运会不是世界单项锦标赛的集合,而是通过体育展示对卓越、友谊、尊重的价值观的追求。”正是因为为赛事注入了这种人文内涵并大力发扬,从而产生了较高的“附加值”,奥运金牌才高于世锦赛金牌,从对选手竞技能力的单纯比较,升华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如此循环往复,经年积累,形成了难以替代的鲜明印记。

  走过54年历史的全运会,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从最初不以奥运为指向,到现在设项基本接轨奥运会,竞赛体系已经稳定。但说起全运会为大众认可的文化内涵,却有茫然之感。全运会的历史不缺“激情燃烧的岁月”,现在也不缺各路选手拼搏的“正能量”,但外界的观感和评价却多集中在体育界内部的各种“算计”以及由此带来的扭曲个案,不能不说是缺乏价值内核的结果。

  全运会有历史传承,却少有文化导向;有竞技赛事,却欠缺人文归属;有优秀选手,却亟待大众认同。仅仅依靠金牌建立起来的评价系统,渐渐成为地方体育行政部门的政绩考核风向标。如果说节俭办赛和回归体育是本届全运会的关键词,那么这种回归中,也应包括对体育所蕴含的社会人文价值的积极思考和挖掘,全运会才会为大众接纳,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力。

【编辑:金鹏飞】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