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谈全运8年变化:金牌火药味变淡 记者挑剔少
江苏新华日报文体部副主任孙庆,全程参与了2005年十运会的新闻采访工作,对江苏当年的辉煌记忆犹新。而全运会承办权的接力棒从江苏到山东再到辽宁,8年间的发展变化也让他感触颇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细数了这些年全运会的 “变”与“不变”。
金牌第一的火药味淡了。第十届全运会金牌总数第一的是江苏省,十一运是山东第一,东道主在取得好成绩上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孙庆说:“承办全运会,对促进一个区域的体育事业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东道主对此的重视程度也肯定是最高的,不论是整个筹备工作,还是对本省竞技体育的投入,都要比平时更大些,这一点几届全运会以来都没有变。相信以辽宁这4年来在竞技体育发展上的重视和投入,辽宁代表团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
但变化在于,这届全运会上,并没有听到东道主“争金牌榜第一”的声音,金牌大战的火药味似乎淡了一些。“竞技体育一定要争冠军,这也正是体育的魅力之一。但用什么样的方式争第一,是不是尊重规则,是不是始终贯彻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是更为重要的。全运会的比赛刚刚开始,非常希望辽宁将这一可喜的变化坚持下去。 ”
对群众体育的重视增加了。孙庆认为,这些年来另一个可喜的变化是群众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了。从北京申奥开始,全民健身的观念不仅深入人心,而且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体育相关部门实实在在的重视,直到本届全运会,开幕式几乎成了群众体育唱主角的全民健身狂欢,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发展过程。
而这次群众体育展示的最大亮点则在于突出了辽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出发之前,孙庆一直有一个印象,那就是辽宁的地域文化特色似乎不太清晰,没有特别突出的文化标志。“但在十二运的开幕式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平时不了解的辽宁特色民间体育和文化活动,东北味很浓。 ”
十字路口上的改变。而这届全运会最大的变化,孙庆认为毫无疑问就是辽宁开创的节俭办会的新风。多年以来,不仅仅是全运会,国内很多城市举办赛会都普遍存在着奢华之风,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长足进步有关系,各地都希望借盛会之机充分展示自己的综合实力,打造自身形象,出发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发展到最后变成了一种互相攀比和烧钱的游戏,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辽宁用一场节俭务实的开幕式回归体育本原,在一个最应该改变的时间点上勇敢地做出了改变。
记者们挑剔的目光少了。在现场采访时,孙庆还有一个明显感受,本届全运会,各地媒体挑剔的眼光明显减少了。 “以往,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参加全运会,记者就两件事,一是报好自己省的新闻,二是给东道主挑刺。而且,好像形成了一个怪圈,东道主组织和接待的标准越高,挑刺的人越多。但这次挑刺的声音好像并不多。”记者之所以没有这样做,孙庆觉得可能与组委会节俭办会的理念有关,让大家也都回归到了平常心,“我们是来参加全运会的,为什么要过分挑剔那些体育之外的东西呢? ”
孙庆分析,对东道主的批评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赛会的组织工作,正如上述所说,已经少了很多。还有就是对东道主能否将公平竞争的比赛规则贯彻始终的关注,“东道主滥用主场之利让本省选手胜出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也是大家最敏感的,而且记者们头脑中也往往有一些预设的立场,一旦出现纠纷,就习惯性地往潜规则上想,这也在情理之中。所以东道主更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有批评的声音是难免的,中肯的批评应该正确面对并尽快改正。对于一些有失偏颇的意见,也要相信大部分人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公道自在人心。 ”
比赛更加好看了。本届全运会,在赛事的安排上也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前几届全运会时间都拉得很长,很多赛事在全运会之前就已经结束了。而这届全运会,绝大部分的比赛项目都安排在了这十多天的时间里。孙庆认为,全运会是一项综合性体育盛会,比赛成绩只是一个方面,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运动员、教练员在一起交流,感受盛会的氛围,同样是很有意义的。这次的全运会就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而对于运动员来说,在综合性大赛上比拼和在单项比赛上发挥,对其心理素质的考验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将比赛集中在这十多天里,比赛的激烈程度增加了,从观赏者的角度来说也更加好看了。
“当然,这种赛事安排也是一种高效率和节俭开支、节省资源的做法,对全运会今后的发展有开创性的意义。 ”。
□文/本报记者/高 爽
专题: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