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如何"可持续发展"? 规则须敬畏 底线应坚守
中新网北京9月12日电 题:规则须敬畏,底线应坚守
作者 金鹏飞
十二运会的大幕今天即将落下,但关于全运的纷争和话题却很难随之平息。从橄榄球赛场的消极比赛,到文婷姐妹的“哭诉”,再到辽沪男足的“默契球”……全运一如既往地“不消停”,而让人痛心的除了问题本身外,更有在问题面前,各方对规则的漠视以及对底线的突破,这对全运会乃至中国体育的长远发展来说,无疑值得忧虑和深思。
9月3日,在全运会橄榄球赛场上,出现了惊人又痛心的一幕。北京女队认为裁判判罚偏颇,队员们围成一圈站在场地中,直到比分定格在了0-71。对于这滑稽的一幕,新华社体育部主任许基仁的评价是“没有愤怒,只有痛心”,“体育精神可以被漠视,体育道德可以被嘲弄,体育尊严则被撕成了纸屑”。
之后虽没有再发生类似的消极比赛或罢赛现象,但东道主选手在丢金后蹲坐超过5分钟不肯离场,蒋文文蒋婷婷姐妹拒绝出席颁奖仪式、新闻发布会,奥运冠军蔡赟摔拍离场等等,选手们用极端的方式“申冤”、“泄愤”。随意退出、缺席,这既有违体育道德,更是对对手和观众的缺乏尊重。
国人往往敬畏权威而忽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全运会固然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并不是参与者不敬畏、不遵守规则的理由。选手们因罢赛蒙羞,数年努力付诸东流,而项目本身同样“深受内伤”。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斌直言,这样的举动没有赢家。运动员们“一吐恶气”的快感,却使得自己、赛会甚至运动本身都“几败俱伤”。
运动员无疑是赛会“风波”前台主角,然而作为主办方,东道主也向来备受质疑。东道主辽宁代表团表示要在“干干净净、堂堂正正”的前提下争第一,但文婷姐妹声称遭遇 “暗箱操作”,辽沪U20男足的疑似“默契球”做掉四川,东道主选手王士筑三个月前药检呈阳性却神奇地出现在赛场上并夺金,这些作为“干干净净、堂堂正正”这八个字的注脚,似乎有些另类的“意味深长”。
全运赛场上的另一个“标靶”则是裁判。和以往一样,十二运似乎从一开始就陷入裁判问题的泥潭,赛场上不绝于耳的抗议声,话锋所指,无不认为裁判是“罪魁祸首”。为了减少判罚争议,本届全运会特意聘请了49名外籍裁判,但争议仍旧层出不穷,洋裁判也未能幸免。
首个比赛日,自行车冠军任成远的参赛资格受到质疑,这场风波更是牵出了自剑中心。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自剑中心方面为了保护任成远,同时激励任成远为国效力的动力,巧妙地为其制定了—项可以保证她搭上“末班车”参加全运会的政策。
面对处在弱势一端的运动员,管理部门、裁判甚至东道主,都属于全运会的“权威”一方。作为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无疑应该率先垂范,维护规则的权威和纯洁,守护来之不易的互信。一旦反之,无疑会让整个竞技体系诚信缺失、规则失范。
金牌是体育的一个衡量标准,但体育绝非只有金牌,赛场上的规则需要运动员去遵守、敬畏,更需要“权威”们做到公平公开公正、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此外,对于一届赛会的成功与否,媒体无疑起到巨大作用,既是传声筒,又是聚光灯,甚至是放大镜。媒体对于公平公正的监督有着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不可否认,少数媒体有失客观的哗众取宠,却有意无意中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特别是受地域性影响,当某地选手受到“迫害”时,一些地方媒体便站出来,成为“申冤”的平台。
然而,一些似是而非的“揭黑”、“挖内幕”,在满足猎奇欲的同时,却不仅伤害到运动员和体育本身,更让本就置身事外的观众们云里雾里。为了运动员、为了读者,也为了中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媒体亦应守好客观、中立的底线,更多去关注赛事本身。
全运会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的确应该加以改革和完善。虽然千头万绪,纷繁芜杂,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只有参与各方共同敬畏规则,守好底线,形成合力,才能携手创造健康、公平的环境,各方也才有可能形成良性互动,逐渐改善体坛生态的“大环境”,达成可持续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