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青年报:全运72金难治三大球“疑难症”

2013年09月12日 10:4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72枚沉甸甸的全运金牌,面对中国三大球发展的困境,国家体育总局在全运赛场上,给予了三大球项目最大的“关照”。这72枚金牌也让各省市体育局投入三大球项目的热情高涨,毕竟只要能在自己的参赛项目中取得第三名,就有机会分享一枚全运金牌。

  全运硝烟散尽,体育总局为了挽救三大球项目的发展,所祭出的“奇招”究竟效果如何?特别是在推出青年组比赛后,是不是能彻底扭转三大球后备人才匮乏的不利局面呢?北京青年报记者全运期间,针对全运会对三大球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一话题进行深入了解,最深的感触是,虽然体育总局的政策引导力度很大,但效果并没有之前预想的那样理想。中国三大球要想真正在未来打一场“翻身仗”,实现振兴,还需要除全运会外更多资源的配合,特别是教育资源的配合,坚定走“体教结合”的道路,才可能迎来希望。

  “全运杠杆”

  刺激短期“效益”

  本届全运会首次对足、篮、排三大球项目同时增设青年组比赛,其中足球因为奥运赛制对年龄的特殊规定,两个参赛年龄组都是青年队层面。而从“全运杠杆”对各省市体育局投入三大球项目的热情以及各项目后备人才的增长数量来看,恰好同三大球项目目前在国内的职业化程度高低成正比。足球作为目前职业化程度最高的项目,全运金牌对地方体育局热情的刺激最大,篮球次之,排球则最弱。

  之所以出现这种同职业化程度成正比的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职业化程度越高,职业联赛开展得越早,对之前我国竞技体育的传统人才培养体系的破坏就越大。足球便是最典型的例子,职业联赛开始后,传统专业队体制和竞技体校人才培养体系早就荡然无存。而符合职业足球特点的后备人才体系没能在这期间有效地建立起来,致使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也遇到了最困难的局面。从上届全运会开始,体育总局便率先对足球项目设置和金牌数量进行了改革。之前的1989年龄段,足球竞技人口已经跌至不足700人,但在金牌的刺激下,本届全运会1993年和1995年两个年龄段的注册球员人数都在千人以上。从不足700人到超过2000人,“全运杠杆”可谓功不可没。

  同样的局面出现在篮球和排球两个项目中,虽然参赛队数量和人数都比之前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但篮球适龄人数并没有像足球那样出现成倍的增长,而排球作为尚未完全摆脱专业体制的项目,青年组参赛人数增长的数量更少一些。 本报沈阳专电 记者 杜锐

  职业联赛对青训发展影响有限

  后备人才储备薄弱是三大球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足球可以说是三大球中在职业化进程中走得最远的项目。根据中国足协职业联赛准入标准,每家俱乐部都必须拥有自己的青训梯队,但是和俱乐部一线队的狂飙突进相比,青训体系发展严重滞后。

  以目前征战中超的上海上港为例,其源于徐根宝十年磨一剑的“东亚模式”,可见职业俱乐部培养青少年球员需要长期的时间和资金投入。然而职业俱乐部的急功近利,难以容忍这种“放长线钓大鱼”的发展方向,更何况还有可能连条小鱼都钓不上来。老帅金志扬不止一次地表示,职业俱乐部梯队成材率相当低,80%至90%都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其结果往往是“种了一棵树,毁了一片林”。

  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足球尚且如此,三大球中职业化程度最低的排球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目前我国男、女排顶级职业联赛的参赛球队各为12支,但大多是依托各地体育局及其下属体校的伪职业俱乐部。全运会小男排和小女排的设置促使各地加大对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挖掘,但现实情况却是从事排球的青少年极度有限,不少人更是半途转行。

  各地为了全运会在有限的资源内挖掘人才组队。令人无奈的是,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球员能够在全运会结束后进入一线队参加联赛的不到50%,大部分人面临无球可打、无处可去的局面,而在4年后的下一届全运会中,他们又因为超龄将无法参加。 本报沈阳专电 记者 王子轩

  人才匮乏没有根本缓解

  虽然在72枚全运金牌的刺激下,不少省市体育局都由之前“砍掉”三大球项目,变为重新恢复、重建三大球球队,注册人口也有一定的增长,但从振兴三大球这一角度而言,这种增长并不能根本缓解后备人才匮乏的局面。从目前来看,“全运杠杆”对三大球项目的刺激仍然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行为。

  全运男足U20比赛结束后,浙江队日本籍主教练小野刚一方面称赞全运会这种比赛对促进年轻球员的提高帮助很大,另一方面也明确表示:“目前在中国,类似的这样竞争激烈、锻炼价值很高的比赛还是太少了,全运会只是4年才举办一次,而在日本类似强度的全国性比赛每年都有。”

  同样的质疑也出现在篮球项目中,辽宁青年男篮主帅郭士强表示,同10年前相比,青年球员的总体数量出现了严重下滑,本届虽然有所回升,但并不能阻止颓势。“每年参加青年联赛的就是十几、二十支队,一个队15个队员,能用的就是这点儿人。”郭士强说。

  据了解,目前能够正常在训并实力相当的U18男篮的球员全国只有300多人。而U18教练们则非常关心下一届全运会有没有U22的比赛。郭士强说:“如果没有,这批孩子中个别特别优秀的球员能进一队,其他人就分配了。”排球项目的情况也差不多,前国际排联主席魏纪中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目前国内女排球员的注册人数只有不到400人。

  本届全运会虽然因为增设了青年组比赛,而让各省市体育局更重视后备人才的发展,但由于打完全运会之后,这批年轻队员没有明确的比赛任务和上升渠道,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将面临人生的一次“抉择”:到底是继续打球,还是去上学?如果没有更有效的竞赛制度和培养渠道来维系,全运会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薄弱人才基础,很快就将丧失殆尽。 本报沈阳专电 记者 杜锐

  校园应成为职业联赛“蓄水池”

  “体教结合”是一个喊了多年的口号,然而在国内的各级校园中,三大球的生存土壤依旧贫瘠。要真正解决三大球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必须真正做到体教结合,让校园成为职业联赛的“蓄水池”。

  国内的高水平教练主要集中在业余体校、省市队乃至国家队,每个层次的运动队都有自己的比赛任务和人才培养任务,于是运动队和高校就形成了一个竞争关系,而不是合作关系。目前越来越多的好苗子在专业队与进校园读书之间选择了后者,这就导致他们在最好的时间错过了最专业的训练。

  在本届全运会20岁以下男子足球比赛中,历史性进入四强的新疆队令人眼前一亮。而在之前,新疆的小学生和初中生都在与同一年龄段的国外孩子们的较量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新疆足球之所以能够在各年龄段都有出彩的发挥,和其长期以来健康发展的校园足球大有关系。新疆从小学到高中有上万所学校被青少年足球普及工程覆盖,这些学校又有上千名体育老师参加了足协主办的教练员培训,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真正做到了联动。

  当然,体教结合并不仅仅是指在青少年球员培养过程中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合作。当青少年球员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他们需要在职业赛场有一个上升的通道。校园足球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新疆恰恰面临这样的问题。本届全运会结束后,新疆全运队就将解散,主要原因便是整个新疆没有一家职业俱乐部,只有部分球员能够有机会去外地职业俱乐部继续自己的足球生涯。 本报沈阳专电 记者 王子轩

【编辑:金鹏飞】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