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男篮繁荣背后之怪现状:高薪老将得分无几
看过郭艾伦和巴特尔的隔代组合,再看王治郅打一场少一场的谢幕演出,沈阳铁西体育馆的3800名球迷绝对会说:无论是300元还是500元一张的球票,值!
此时此刻,在这座球馆里,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一个月零一天前,中国男篮在亚锦赛1/4决赛上的惨败,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抛给中国篮协的一系列问题。也许在这个让球迷开心、领导满意的夜晚,哪壶不开提哪壶很败心情,但是在全运会,这个只有本土球员参加的国内顶级篮球赛场,真的看不出中国篮球的突破方向。
除了伪职业的排球,男篮成年组是全运会三大球中唯一由职业球员为主体参加的比赛,因此也是最吸引观众的赛事。没有外援,中国篮球还剩什么?这是在CBA联赛期间,有人对外援挤占本土球员太多机会而感慨。理论上,全运会上应该折射出中国男篮的种种问题,但比赛场面反映出的却是与悲观者的想象截然不同的繁荣——球队上下三军用命,上场球员每球必争。就连见过各种大场面的广东队主教练杜峰都说:全运会的压力比CBA总决赛还大。
至少从比赛态度上,在全运会赛场的球员,不会和兵败马尼拉那支国家队一样在背后搞派系,甚至有“做空”主教练的嫌疑;各省市体育局领导和教练组更不可能玩“宫斗”,全运会好名次的刺激远远超过亚锦赛甚至奥运会——全运男篮冠军值三块金牌,奥运会撑死了就算打进前八又算什么?
有如此能调动起球队一切积极性的大赛,本应不是什么坏事,可惜全运会的诱惑超过了正常范畴,副作用大于正能量。除去由来已久的裁判问题不说,在联赛里,没人敢把新人当外援用;全运会,还是没人敢把新人当老将用,无非是把“外援”的定义换了换,把188万美元的J.R。史密斯变成了340万元人民币巴特尔而已。对阵浙江队,巴特尔的表现仅仅是靠罚球得了7分,外加1个篮板和4次助攻,平均一场球工资42.5万元,恐怕已够一些基层青少年队大半年的开销了。
和足球一样,本届全运会也设立了男、女篮小年龄组别的比赛,同样是冠军算三块金牌,让一些本来没有参赛机会的CBA俱乐部二线队有了比赛机会,如浙江广厦的青年队就代表山西打进了决赛圈。但是,让人费解的问题同样存在:职业俱乐部按照准入制硬性培养青年队球员,花了钱却没有在联赛中的用武之地;一个省可以没有省队,全运会前却借也要借一支球队就去打那么几场球。设立小年龄组别比赛的目的,本来就是刺激各地重视梯队建设,可那些“借鸡生蛋”的省市,在全运会结束后还是一无所有。
全运会前,有消息称中国篮协正在调研,准备取消下届全运会的成年组比赛,改为设立U22和U18两个青年组的比赛,向全运足球的赛制看齐。希望在四年后,男篮赛场也会出现像新疆男足那样的本土子弟兵,不要再让天价转会费和球队整体临时搬迁成为主流。
(楼栋)
专题: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