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中国奥运男儿越来越强 集体项目屡缺席

2016年07月27日 16:43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 

插图/黄江霆

羊城晚报记者 赵鹏

  还有不到10天,第31届夏季奥运会就要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健儿们,已陆续抵达巴西开始赛前的训练和准备工作。里约奥运中国军团是一个由711人组成的庞大的代表团,其中416名是将要在各项比赛当中参与角逐的运动员。根据媒体统计,这416名运动员中,女运动员占了大多数,有256人;而男运动员则为160人,比女运动员少了96人。这个数字,不禁又让人想起在中国体育界流行了近30年的词汇——“阴盛阳衰”。这种现象真的存在吗?近年中国男女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竞争力到底是怎么样的?

  参赛人数 女子顶下“大半边天”

  “阴盛阳衰”应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词语,因为在竞技体育的世界,无论是从影响力,还是从比赛所展现出来的技术和实力,男子比赛一直都比女子比赛更胜一筹。而具体到中国体育界,所谓“阴盛阳衰”则是从奥运会这个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中反映出来的一种数字对比:中国的女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参赛人数及表现往往比男运动员更“抢眼”。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中国已经连续派团参加了8届夏季奥运会。在这8届夏奥会上,中国军团共夺得201枚金牌,其中107枚金牌是由女运动员获得的,占我国奥运金牌总数的53.23%。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军团女运动员成绩要比男运动员好。羊城晚报记者统计了这8届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获得奖牌的男女分布情况,只有1984年奥运会男运动员获得的金牌比女运动员多,此后的7届奥运会都是女将顶下“大半边天”。而根据奥运会的项目设置,男运动员能参加的项目比女运动员的项目要多,因此整体上男子项目所设的金牌数也更多。这更凸显出中国女运动员在奥运赛场的上优异表现。

  另外,从参加奥运会比赛的运动员数量上,中国代表团也一直是女运动员占了多数。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例,中国军团共派出运动员396人,其中女运动员225人,男运动员171人,两者相差了54人。美国代表团共有530名运动员,269名女运动员仅比男运动员多出8人。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美国奥运代表团首次出现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多的情况。这跟中国代表团的情况截然相反,中国奥运军团仅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出现过男运动员多于女运动员的情况。

  集体项目 男运动员屡屡缺席

  另外一个佐证所谓“阴盛阳衰”说法的是中国男运动员在集体球类项目上的持续低迷。纵观2000年以来的五届奥运会(包括里约奥运会),除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外,中国男足国奥队一直没有获得参加奥运会的资格。反观女子足球队,除了2012年无缘伦敦奥运会,另外四届奥运会均获资格参加。中国男排也遇到这样尴尬的局面,这跟中国女排的辉煌形成强烈的反差。作为唯一一支在奥运会上夺得过金牌的三大球球队,中国女排在巴西里约还要冲击奖牌。中国男篮的表现在三大球男子项目中是最好的,近5届奥运会一直没有缺席过。不过其在奥运会上的成绩也不如中国女篮优秀。

  除了三大球,在另外一些项目上,中国男运动员也一直缺席奥运会,如曲棍球、沙滩排球、网球和水球等。男运动员在这些集体项目上的缺席,直接导致了中国奥运军团中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少很多的情况。

  整体趋势 男子选手表现趋佳

  不过,可喜的是,从历届奥运会上的表现来看,中国男运动员的成绩越来越好,男女之间在参加项目和夺得奖牌数量上的差距也越来越小。

  例如,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军团仅有女运动员获资格参加的项目有7项;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达到了9项。2008年之后,中国男运动员在跆拳道、铁人三项等项目上填补了空白。

  在夺得奖牌的数量上,男运动员也迎头赶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多获得了7枚金牌。在最近两届奥运会上,这个差距都缩小到了3枚。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竞技体育在职业化和商业化上开发得更加深入。夺金固然仍是体育竞技的最大目标,但时代的变迁也使得中国体育迷观赏水平越来越专业化、国际化。中国男运动员也集体发力,涌现出了如孙杨、宁泽涛、苏炳添等一大批偶像级的体育明星。

  也许纯粹从金牌数量上来看,里约奥运会上榜的女运动员还是很有可能多过男运动员,但中国竞技体育将更加趋向“阴阳平衡”。

  羊城晚报新闻可视化中心出品

  插图/黄江霆

【编辑:高辰】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