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多条“战线”汇聚冬奥会 学会面对失利
学会面对失利(五环札记)
本报记者 刘硕阳
“祝贺你们!”2月22日晚,当武大靖一骑绝尘率先冲过终点后,江陵冰上竞技场的媒体工作间内,坐在对面的外国记者对我说道。力压被东道主观众寄予厚望的林孝俊和黄大恒两位韩国队选手,武大靖为中国代表团夺得了本届冬奥会上的首枚金牌。
奥运会是全世界顶尖选手切磋的战场,也是各国记者相互交流的平台。“我们竟然战胜了强大的中国队选手!”两年前里约德奥多罗区射击馆的公交车站外,瑞士队选手戈贝尔战胜中国队选手张婧婧夺得女子25米运动手枪铜牌后,瑞士记者开玩笑地“挑衅”。“这就是生活。”去年夏天的“伦敦碗”混采区内,当苏炳添在田径世锦赛决赛中被英国队选手击打而导致中国男子接力队与奖牌失之交臂后,也有美国同行这样安慰。
与如何庆祝胜利相比,如何接受失利往往更能真实反映一个人身上的“运动家精神”,这种精神并不应仅仅体现在参赛运动员身上,更应存在于媒体、观众等关心、热爱以及从事体育运动的每个人身上。在赛场上剑拔弩张,比赛情况瞬息万变,任何结果都有可能出现,面对不利于自己或自己支持的运动员的赛果所做出的反应,体现的则是运动员或媒体、观众的气度与风范,也是对体育运动以及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本届冬奥会在夺冠之前的比赛中,武大靖已经连续在两个小项中被判罚犯规,影响不可谓不大。但面对这种情况,他的选择是忘记此前所有比赛,专注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做好自己,终于取得了成功。冬奥会是多条“战线”汇聚在一起的“战场”,无论是运动员、媒体还是观众等等群体,既要争做赢家,但也要学会做一个“输家”。
专题:2018平昌冬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