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上项目如何追赶?中国要开创新思路打破旧格局
开创新思路 打破旧格局
追赶,以新的思维方式
本报特派记者 赵晓展
和夏季奥运会“得田径者得天下”相类似,冬奥会也可谓“得雪上者得天下”。本届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82名运动员中冰上项目和雪上项目各41人,3银1铜的成绩也创造了雪上项目冬奥奖牌总数历史最佳,但要想在北京冬奥会上实现更大突破,扭转雪上项目的弱势地位,以怎样的方式去追赶,将是接下来4年中国冰雪人必须面对的一道考题。
显然,中国队的追赶注定不能再靠传统方式,更不能仅靠数百人的专业队员勉力支撑,创新思路、打破旧格局模式,才能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打开一片新天地。
跨界跨项选材为补短板提供支持
2月24日,是平昌冬奥会倒数第2个比赛日。上午,男子四人雪车的比赛激战正酣。虽然邵奕俊、王思栋、李纯键和史昊以总成绩2分29秒74止步第三轮,但中国雪车队的表现却得到了中国代表团的高度肯定。
从15日在奥林匹克滑行中心,耿文强完成钢架雪车冬奥“第一滑”,到今天四人雪车组合的最后亮相,雪车队的小伙子们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
雪车是冬奥会上的“元老级”项目,但受场地、技术条件等限制,长久以来,中国队一直缺席。以成功申办 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雪橇、雪车和钢架雪车国家队在2015年才先后成立。
但成立之初就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国家体育总局启动了跨项跨界选材工作,队员主要是从田径、重竞技等项目转项而来:耿文强是练跳远的,邵奕俊是铅球选手,其他几名队员也都从事田径项目。
得益于此,成立仅两年多的中国雪车队就获得了冬奥会的4个参赛席位。“事实证明,跨界跨项选材是助推中国雪上项目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高志丹表示,跨界跨项选材为弥补冬季运动“短板”提供了支持。
“请进来”还要“走出去”
翻开中国代表团的名册,人们会发现,几乎在每个参赛项目中都能发现外籍教练的名字。自2017年起,中国冬季项目国家队聘请的外教已达30多人。
高水平的外教给中国队带来了不少先进理念。“外教马格纳斯会根据比赛当天风力情况给她指明射击点位,这确实有很大的作用。”张岩是冬季两项选手,此次冬奥会期间她参加了女子7.5公里短距离的比赛。虽然仅排名第38,但她认为,自己成绩比4年前有所提高,这与外教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雪车是什么?”刚接触雪橇雪车项目时,从田径等跨项而来的队员们可谓“两眼一抹黑”。雪车队同样选择了聘请外教,这让队伍从组建起就站上了高起点。“请进来”的同时,中国队也积极地“走出去”。
由于国内目前还没有标准赛道,雪车雪橇国家队成立后不久就奔赴国外训练。
去年大年初一,国内还沉浸在春节的气氛中,钢架雪车队已经在美国的普莱西德湖进行训练和比赛。在这场分站赛中级别最高的赛事中,耿文强取得第7名的好成绩,并凭借世界杯各站中的稳定发挥获得冬奥资格。而以邵奕俊为舵手的男子四人雪车队,也在北美杯中先后6次登上领奖台,以712分奥运积分榜列第25名进入冬奥会。
“这次和我们选手同场竞技的国外运动员,如果要拿到相同的名次,需要五六年的训练,而我们的运动员只训练了两三年。”对于“请进来、走出去”所带来的效果,国家冬季运动中心雪橇雪车部部长、平昌冬奥会中国雪车队领队胡洁这样表示。
全方位和科学发展规划
“平昌冬奥会再一次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冰雪运动水平跟大国还有差距,离强国就更远了。”高志丹对媒体表示,下一届北京冬奥会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让中国队重点项目更强、弱势项目补短板、空白项目尽快“填上”,尤其需要在科学训练上下功夫。
出征前,邵奕俊在代表团成立大会上那句“我们所有的技术都是用血肉之躯撞出来的”,既让人无比感动,也是中国雪车水平落后的真实写照。
在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长高学东看来:“练短跑的运动员在雪车助推跑的时候如何发挥好爆发力,怎么让车达到较快的出发速度,这些都得依靠科技手段来寻找答案,而不能是凭经验。”
此前,首都体院科研团队为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技巧队提供服务,用无创便携、操作简便、数据准确的高科技仪器对运动员进行生理化指标监控,准确及时的分析为训练和参赛提供可靠的科学支撑。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正在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来提升我国冬季运动的实力。“这种科学的发展规划应该是全面的、全方位的,”高学东认为,从对项目的理解、到高水平教练的培养、装备的研发及建立科学的训练模式等方面,中国队今后要做的还有很多。
(本报韩国平昌2月25日电)
专题:2018平昌冬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