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从"一家独大"到"三足鼎立" 云南葡萄酒越酿越红

2012年08月13日 10:50 来源:逸香网 参与互动(0)

  云南的葡萄酒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一家独大”到“三足鼎立”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90年代初长城干红进入昆明市场到现在,人们对葡萄酒的认识逐渐加深,不断地尝试、接受,云南的葡萄酒也逐渐走出云南,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化腐朽为神奇”,这句演绎自庄子的话,在拉图堡的酿酒总监弗朗 索瓦皮诺口中,就成了“越是好的酿酒师,越能把不好的年份化腐朽为神奇”。

  过去:告别“没有葡萄的葡萄酒”

  提起葡萄酒,昆明酒类行业协会总工程师张云超说的第一个词就是“复杂”。

  “中国的葡萄酒告别唐宋的繁荣后,自明朝开始逐渐没落,一直到晚清再次从国外引进,这中断的几百年时间也使得当时的人们对现代葡萄酒的概念一片空白。”他说,计划经济时代,由于葡萄产量有限,“三精酒”成了那个年代的主流。

  所谓“三精酒”即用糖精、酒精、香精勾兑而成的没有葡萄的葡萄酒,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有了100%原汁的概念。上世纪90年代初,长城干红进入昆明市场,售价50多元一瓶,但喝的人很少。人们不喜欢这种酸涩的味道。

  “1996年云南红推出干红葡萄酒,到打开市场,让市民接受,几乎用了10年时间来告诉人们什么是葡萄酒。”张云超说,由于人们的味蕾早已习惯了“三精酒”,所以云南红的面世,一开始同样不被市民所接受,“酸、涩、苦”是对它的主要评价,更有市民称其为“酸缸水”。

  为了打开市场,云南红在当时的一本周刊上一期不落地做着宣传,不是宣传云南红,而是告诉市民现代葡萄酒的概念。长时间的宣传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云南红在2004年前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市场高度,在云南一家独大的同时,在全国的饭桌上都出现了云南红,喝酒喝云南红也成了一种时尚。

  现状:从一家独大到三足鼎立

  在云南红市场红火的同时,香格里拉、太阳魂等一批葡萄酒企业开始发展壮大,云南的葡萄酒产业由此告别了“一家独大”的历史。

  “香格里拉的问世,太阳魂的崛起,使得云南的葡萄酒行业逐渐繁荣起来,省内葡萄酒行业发展至今已经基本形成了云南红、香格里拉,以及太阳魂三足鼎立的局面。”张云超说,三足鼎立的局面更多是一种外在呈现,但在云南市场上的竞争并不是很大。

  在张云超看来,在产品定位和市场布局上,云南红重在“守住本土”,产品更接近大众化,成了省内消费者首选的葡萄酒品牌;香格里拉则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以省外市场为主,在省外市场有良好的美誉度,现在逐渐发展省内市场,走中高端路线;而太阳魂葡萄酒致力于对高端葡萄酒的研究和生产,目前多款葡萄酒是国际级、省级接待用酒,市场上尚未完全铺开,但其冰酒系列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主力军之一。

  “太阳魂的葡萄酒虽然原料好、起点高,但品牌影响力尚显不足。”昆明酒类行业协会秘书长、省标准化协会酒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方志强并不完全认同三足鼎立的现状,在他看来,目前的云南葡萄酒市场,用云南红、香格里拉“两足鼎力”形容更为恰当,但随着太阳魂影响力的深入,三足鼎立有望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

  未来:大香格里拉产区带来新机遇

  一家独大并不利于云南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壮大,多元化发展才会带来更多机遇。

  “云南红这几年市场虽然在走下坡路,在云南的市场也由当初的一家独大到目前的20%左右,但其对弥勒当地的带动作用却很大,龙缘酒庄、东风庄园等原本不起眼的小酒庄都已发展为几百万到上千万的规模。”方志强说,四川除了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全兴大曲、郎酒、沱牌曲酒等“六朵金花”外,还有一批二线品牌。与之不同的是,贵州的茅台每年虽有200多亿元的产值,但排在第二位的国台却只有5个亿左右,总体白酒产业并不比四川大。

  在云南葡萄酒产业呈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从日前在丘北举办的“中食协2012全国葡果酒行业年会”也传来利好消息,“大香格里拉世界优质葡萄产区”正式通过论证,覆盖了西藏、云南、四川等广大地区。

  “大香格里拉世界优质葡萄产区多分布在海拔1700―3000米之间,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葡萄酒产区,葡萄依山势种植,呈不同海拔,进而使葡萄酒产生多样化风格;葡萄园非集中连片,多为梯田分散分布,可天然屏蔽病虫害的传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葡萄学院院长李华说,除了地理条件优越外,大香格里拉地区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也为酒庄葡萄酒的发展和葡萄酒旅游提供了载体。

  借着大香格里拉产区发现的机遇,云南的葡萄酒将会越酿越红。

  小酒庄可成就大产业

  究竟什么是酒庄酒,“酒庄模式”是否适合云南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方向?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提出在云南建设百家高山葡萄酒庄的云南太阳魂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加强先生和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葡萄与葡萄酒研究中心主任段长青教授。

  酒庄酒的独特个性无法复制

  早在1855年,为了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推销法国葡萄酒,拿破仑命令法国葡萄酒主产区的波尔多商会挑选参展葡萄酒,并为这些酒提供一份不同等级的葡萄酒目录。波尔多商会按以往市场销售中形成的葡萄产地、葡萄园、葡萄酒价格和葡萄酒业主声誉来划分标准,在葡萄酒中列出了从高到低5个级别的61个葡萄酒庄名字。法国人在历史上首先以酒庄为载体完成了官方葡萄酒分级制度。

  在百度百科里,酒庄酒需具备以下三个要素:适合种植葡萄的地域拥有属于自己的葡萄种植园;所种葡萄不是以商品出售,而是自用酿酒的原料;酿造、灌装过程都是在自己的庄园中进行。而《酒庄联盟章程》里也有这样的规定:葡萄种植、酿酒到灌装的全过程都是在酒庄完成,酒庄有归属于酒庄并且能够百分之百完全控制的葡萄园。

  “对比中西方酒庄的差异,中国很多地方的酒庄往往更重视形象,而轻视其核心。”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葡萄与葡萄酒研究中心主任段长青说,中国的一些酒庄建筑很宏伟,但对原料、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也缺少文化和历史的沉淀。

  段长青认为,在技术成熟的今天,酿造一支高质量的葡萄酒并不难,但酒庄酒的独特个性则无法复制。事实上,欧美的很多著名酒庄规模并不大,其酒的质量,也不执行统一的标准,而是生产它们的酒庄上百年沉淀的结果。

  破解同质化难题

  如今的云南,大小酒庄并不少见,云南太阳魂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发起的《云南民族地区百家高山葡萄酒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也在今年初通过评审,“小酒庄,大产业”能否成为今后云南葡萄酒发展的主要方向?

  “云南高山冷凉河谷气候带(海拔1700―3000米)是全世界优质葡萄酒生态带,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葡萄酒优质生态区,具有生产优质高山葡萄酒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这些地区缺少大面积连片土地,不具备单体较大规模葡萄酒生产基地的建设条件。” 云南太阳魂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加强说,不同地域生产出来的葡萄酒口感不同、个性不同,而通过建设不同规模的酒庄,才可以更好地利用周边良好的资源,生产出个性鲜明的葡萄酒。

  采访中,“种好一颗葡萄”是刘加强反复提到的一句话,在他看来,酒庄的根本还是在于原料的培育和选择,目前,公司已依托大香格里拉产区建起梅里国际冰酒庄,四川翁甲太阳谷酒庄、云南达日酒庄等酒庄,在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河、大渡河、怒江等干旱河谷还有几十座酒庄的规划和设计。

  刘加强表示,“百家高山葡萄酒庄建设项目”充分利用云南自然优势和实际状况,本着“小酒庄,大产业”的建设思路在迪庆州、丽江市、红河州和文山州规划了百家高山酒庄建设方案,各个酒庄各具特色,各酒庄的葡萄酒产品独具风格,千姿百态,为解决葡萄酒同质化、无风格等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重大难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声音

  昆明酒类行业协会总工程师张云超:

  葡萄酒缺少本土文化

  蓬勃发展的云南葡萄酒市场,并不能掩盖住供大于求的现状。“云南红、香格里拉,太阳魂这三家企业,每家都具备每年万吨的生产能力,但实际的产出量还不到一半,大部分处在‘以销定产’的模式。”昆明酒类行业协会总工程师张云超说,云南有不少人喜欢葡萄酒,但人们在酒消费习惯方面,更多停留在白酒上,全省葡萄酒每年的市场需求量大概在1万吨左右。

  除了消费习惯外,营销方面的欠缺,也使得本土葡萄酒在和进口葡萄酒的竞争上处于劣势。张云超介绍,国外的葡萄酒往往都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品酒方式,几乎都有自己的品酒师,会通过品酒师传递给消费者更多的认同感。“国内市场这个行业很乱,一些国外葡萄酒的经销商会臆造出很多稀奇古怪的饮酒方式,但即便如此,仍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加入到购买的队伍中。”

  与之相比,本土的葡萄酒企业却没有在这方面做足工夫,商场、甚至大型的专卖店都很难见到自己的品酒师。缺少本土文化只会给消费者一种“徒弟向师傅学习”的感觉,这也容易造成消费者对国外的葡萄酒品牌更容易产生认同感。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萄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强:

  要在竞争中拥有话语权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萄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强说,目前进口葡萄酒在中国每年仍以9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并逐渐由沿海向内地扩张,而实际上从技术角度讲,国内外的差距并不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原料基地的建设。

  “葡萄酒是个性鲜明的产品,国外市场不足3000吨产量的酒庄很普遍,不能单纯地通过规模化来追求产量的大小。”杨强建议,云南应依托本土气候、土壤、原料多样性的特点,生产出特色鲜明的产品,从而在与进口葡萄酒的竞争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昆明品奇酒业有限公司台国进:

  进口葡萄酒面临山寨压力

  去年8月,在昆明举办的一场法国一级名庄酒拍卖会现场,有人以21万元拍下6套名庄红酒,这其实只是葡萄酒热从沿海蔓延到内地,云南收藏红酒热的体现而已。事实上,进口葡萄酒的炒作此前已有多次,在1995年、1996年前后出现了第一波炒作,2006年、2007年也曾大量炒作过。经过不断炒作,现在进口葡萄酒的价格翻了好几倍。

  但进口葡萄酒也有烦恼。从事葡萄酒原装进口的昆明品奇酒业有限公司的台国进就告诉记者,可怕的并不是原装红酒来到中国加价多少倍,而是假冒伪劣产品对整个市场的冲击。在台国进看来,除了一些夜场销售假酒外,近年来,假酒有向乡镇蔓延的趋势。

  “一些高档葡萄酒,有的正面都是英文,但背后却有一处不易被发现的小字在提醒消费者这酒在中国某城市灌装。”台国进说,葡萄酒从产地到国内经销商处,一般要经过20天的备货期、30天的船期,加上国内的运输时间,基本上都要2个多月的时间,并不是说所有灌装的进口酒都不好,只是有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用塑料袋装红酒,漂洋过海2个多月后,这红酒的口感早就变了。

  法国吉洛酒庄国内代理商分析认为,对于进口葡萄酒产品来说,目前国内消费者仍停留在终端选择而非品牌选择上,大多数进口葡萄酒品牌如今在国内的表现基本上依附于终端,譬如大型商超的葡萄酒专柜、店中店、进口便利店以及酒店等商圈地带。另一方面,除自身品牌运营、建设外,进口葡萄酒品牌仍依附于国内代理商,所以对于国外品牌来讲,中国市场想要规模化运营,终端仍是其主要挑战。

  面对着进口葡萄酒品牌消费鉴赏力并不普及和深入的国内消费者,山寨无疑是当下外来葡萄酒品牌最大的劲敌。无论是原料优势、物流优势、终端优势,还是短期消费市场,进口酒品牌意识欲进入中低端市场必须要有与山寨葡萄酒长期抗衡的准备。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进口葡萄酒进入中低端市场的道路并不好走。

  昆明雅诗酒业物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涛:

  物流成本制约产品外销

  “云南葡萄酒产业目前的发展势头很好,但物流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土企业的发展壮大,尤其对低端产品影响较大。”昆明雅诗酒业物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涛认为,由于云南的物流成本很高,新的低附加值产品很难走出去和沿海竞争,而原先已经铺开的沿海市场也在逐渐萎缩。

  从事葡萄酒行业15年的王海涛对物流成本带来的影响感受很深,在他看来,从北京、上海等地运到昆明和从昆明运往云南其他偏远州市的成本相差无几,在这种情况下,低端产品运到沿海一些终端市场,价格就会较最初高出很多,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

  不止物流成本过高,仓储成本也同样制约着低端产品的发展。“在昆明三环附近,厂房的租金是15―20元/平方米,但在广州一处距离机场只有20分钟距离的仓库,租金也不超过10元/平方米。”王海涛说,“仓储成本高的同时,生意流却不一定就好,同样15―20元/平方米的租金成本,生意流却只有义乌的1/10。”

  王海涛表示,云南的葡萄酒产业在立足低端产品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高附加值的产品,也只有产品附加值高了,才能忽略物流、仓储成本带来的影响,从而占有更多的省外市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从中食协2012葡果酒年会到昆明酒类行业协会,一路采访下来,听到很多关于云南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建议,简单梳理如下:

  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葡萄与葡萄酒研究中心主任段长青认为,葡萄酒是一项缓慢产业和系统工程,需做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准备,不能操之过急。但目前云南仍存在发展“太快”的问题,很多区域的选择更多是凭经验,而缺少数据的支撑。基于此,云南应尽快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并出台适合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化规划。

  与段长青有相似观点的昆明酒类行业协会秘书长方志强认为,除出台操作性强的具体规划外,还应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他举例说,云南跻身全国的瓶酒委员几乎全部来自云南红、香格里拉,太阳魂这三家企业,其中大多数人并不是云南本地人,单纯依靠企业的力量也无法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政府、科研院校都应加大力度。

  “云南的葡萄酒应做出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模仿和跟风,玫瑰蜜低端也未尝不可。”昆明酒类行业协会总工程师张云超说,中国人有这样一个误区,很怕别人说“低端、没档次”,但低端并不等同于不好,而是可以满足特定的群体需求,做低端产品同样可以把企业做大做强。

  此外,在张云超看来,还应加强自身酒文化的宣传,这方面对于本土企业而言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中国的桌餐和葡萄酒究竟该怎样融合一直没有定论,但有一条,照搬西方的葡萄酒文化并不可取。如果说大口喝葡萄酒粗鲁的话,那么大口吃三文治同样不文雅。”

【编辑:张艳红】

>葡萄酒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