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进口葡萄酒市场迎来盘整期
部分酒窖相继倒闭,连锁店挣扎求生
今年夏天,对于成都市某大型酒窖的负责人来说并不好过,他面临着酒窖被关门大吉后一大堆需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头疼。由于酒窖隶属于国内一知名的房地产企业,前两年刚刚成立的时候,很是风光了一把,背靠地产企业的黄金地段和大片的占地面积,加上重金装修,各种大小恒温酒柜、进口高级水晶酒杯、装饰用橡木桶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但是,经营了两年下来,尴尬的销量让总部开始嫌弃这块“鸡肋”——进口葡萄酒项目明显不如房地产赚钱,还占着这么好的资源。于是,酒窖关门,员工遣散。
近段时间,类似的事情在中国的一二三线城市里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种种迹象显示,进口葡萄酒市场已经进入盘整期。
中国葡萄酒市场这些年狂飙突进式的发展,让很多运营商和经销商盲目乐观,一些外业资本也纷纷高调踏足这个市场,有的人看到名庄酒大热就纷纷囤积“五大名庄”、“八大名庄”,连副牌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但是随着去年年底今年年初,以拉菲为代表的名庄酒的价格跳水,让那些手握名庄,待价而沽的运营商和经销商们欲哭无泪。而受挫后的情绪低落、失去信心,让很多从外业进入葡萄酒领域想大捞一把的公司都纷纷转行、退出市场。甚至有些公司,由于缺乏进口葡萄酒的运营经验和管理方法,选择产品失误,积压资金,导致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确实,对他们来说,2012年,是糟糕的一年。
有业内人士指出,暂时的经济转冷,商务消费缩减,致使葡萄酒终端消费放缓,而国内葡萄酒厂家的反倾销调查申请,以及不负责任的媒体报道都直接影响到进口葡萄酒行业的正面形象。而且,国产葡萄酒的市场也不容乐观,前不久发生的“张裕农残事件”所造成的重大影响就可以看出在食品安全堪忧的大背景下,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影响消费者的信心。葡萄酒生产者和经营者们时时刻刻都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
之前,在业内颇受关注的一些酒类连锁企业的日子也并不是那么好过,曾经被全国广大酒商奉为“学习榜样”的某酒类连锁企业,在吸引风投目光之后,到处开分店,名曰布局市场,但是现在,却每年亏损上千万。如果说他们的做法是在玩资本运作,“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那另外一家以农村为主打市场的专卖店的日子则更是难过。
坚持,已经成为许多葡萄酒经营者们的一种信念和习惯。但是坚持背后的苦楚可能只有他们自己才懂。
另外,市场饱和,供大于求,从业人员鱼龙混杂也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桎梏。不久前,一业外的朋友和笔者聊起,去年他在江浙赴一酒席,结果发现一桌十人,有九个都在卖酒。虽然他本身就是一个葡萄酒发烧友,但是面临这样的现状都不得不感慨,“哪怕都是真酒好酒,你卖给谁去?”
盘整期何去何从
市场进入盘整期以后,缺乏根基的企业和商家必然会被市场淘汰。那么,坚持下来的人在做什么呢?
休整,调整内部结构。盘整期对一些商家来说也是休整之年,进行内部调整和企业内部人员结构的补充,温州酒类协会会长、上海卡聂高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柏龙认为显得很有必要。因为成绩的取得往往需要自省的冷静,偶尔停下来,不是退步,而是为未来的强势推进做力量储备。他认为,一些不专注的酒商的离去,尽管短时间内会影响到一些意志薄弱的酒商的信心,但对行业的发展来说则会更加干净、酒商质量也会更高。“当然,不可否认,那些外行进进出出的酒商还是为行业做了贡献的——最起码为进口葡萄酒培育了不少消费者。”
笔者发现,上海卡聂高在刚刚举办过千商大会之后,又紧锣密鼓地开始招聘企划总监、杂志总编、网站总编、网络运营总监,其加大文化品牌推广的力度由此可见一斑。
在做市场的同时,对于重视文化推广和建设的企业和商家,笔者都持肯定的态度。因为笔者一直认为,做葡萄酒不一定要做文化,但是只有做好文化了,才能做好葡萄酒。这是由葡萄酒本身的特点来决定的。而且,这种“好”,不是看短期的销量,不是比谁的团购资源硬,也不是比谁的进货价格更低,而是指真正地扎根于市场,形成品牌效应。而做文化一定不是急功近利能够得来的。希望中国有能力的葡萄酒企业和酒商们都能真正认识到这一点,让市场和文化能够相辅相成。
主动进攻,换个方式出击。对一些商家来说,盘整期也是主动进攻的最好时机,成都橡木桶酒窖日前就拿下了CAFA侍酒师学院在四川的代理权,致力于加速西南地区葡萄酒文化的发展,掌握行业话语权。毕竟,葡萄酒培训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葡萄酒市场从混乱到盘整需要一个过程,从盘整期进入规范化发展,更是需要文化方面的积极引导。随着前期培育的消费者的日益成熟,人们对葡萄酒知识从之前的全盘接受,囫囵吞枣,已经演变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得到自己答案的阶段。这都给葡萄酒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随便找个一知半解的老师就来给员工和消费者上课忽悠的阶段,也即将一去不复返。
乱世之中,谁能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在盘整期,酒商们或蛰伏或主动进攻,只要不放弃,就有机会迎来发展的另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