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进口红酒“只买贵”? “扫码”亦难辨真伪

2012年11月07日 13:40 来源:逸香网 参与互动(0)

  “只买贵不买对”导致进口红酒乱象多

  “相比白酒、啤酒,我们国内到底有多少人懂红酒?”酒类营销人士苏先生表示,红酒作为一个酒种,在西方世界大部分时候也是佐餐用酒,在功能上跟啤酒、白酒没有任何区别,之所以受到国内如此多的礼遇,实在是因为商家在营销上给红酒打上了“高贵”、“彰显身份”等定义。在这样的层面上,似乎价格定低了不能体现红酒尊贵的身份。这种情况就导致了消费者在面对众多进口红酒时,用了最简单的选择办法价格,“在无从分辨的情况下,只能用金钱来体现价值。”而这样的心理给了很多投机商以可乘之机。

  “外行人眼中,凡是标着原瓶进口的红酒价格都不菲,尤其是像拉菲这样的高端红酒。但在我们内行人看来,很多原瓶进口的红酒也未必值钱,有的也不过就值个一百来块钱。”经营红酒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原瓶进口红酒高端、昂贵,这是炒红酒的投资客通过营销手段给消费者制造的假象。事实上,就算是原瓶进口的红酒,根据生产厂家和制造过程以及年份的不同,也有贵有贱。“国外红酒行业也是良莠不齐,也有很多的低端产品。”

  据介绍,在国外也有些葡萄酒酿造商并没有走“制造讲究、工艺精湛”的高端之路,而是选择了粗犷简陋路线。所以酒的质量相对比较差,而且价格也比较低。像这类的低端酒进口到中国来,也是酒类中的廉价货。由于普通消费者多认为只要是国外原瓶进口的就是“高端货”,因此抬高了原本廉价的红酒价格,导致价格虚高。另外,收入水平差距的拉开导致非理性消费出现后,推动了质次价高的现象。质次带动了市场的混乱,价高带动了整个物价链的攀升。其实红酒乱象的背后是人们非理性的消费心态,整肃问题红酒更是为了唤醒理性消费意识。

  扫描条码:不能代表红酒全部

  近日,成都市的张先生到一家酒窖购买红酒,店家见他犹豫不决,拿出了扫码机,对着酒瓶的条码扫了一下,“看,扫码机显示这瓶酒的价值是1068元,现在我们打折,800元就能拿走。”可是张先生之后在和懂行的朋友品酒时,却被告知这种酒的价值不超过100元。对此,酒业资深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条码只是出货证明,代表不了什么。”同时,记者了解到,红酒市场的乱象,远不止这一点。还有零售价与口岸价相差几十倍、“原装进口”存猫腻、“傍名牌”假冒酒频现等。

  随着人们的消费品位的提高,国外红酒在中国的酒类市场占有量逐年增加。做服装批发生意的王先生就是国外高端红酒消费的代表,“现在生意场上应酬,流行喝红酒。好多人车里的后备厢都放着几瓶以备不时之需,我也跟潮流批发了几箱进口葡萄酒充面子。”商标上全是外国字,他根本不认识,但“据卖给我酒的销售人员介绍,这酒产自法国,口感浓郁特别好”。购买时刚好搞促销,销售人员还教给他一个鉴别进口红酒真伪的方法,就是看酒瓶商标上的条形码,“因为我的手机没有装这方面的软件,销售人员还特意帮忙把软件给我装好”。杨先生说,后来在几次饭局上,他为了证明酒的真假和价值,还专门用手机扫码给朋友看,“确实很有面子。”

  经营红酒多年的业内资深人士李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经常有人会拿一些"来历不明"的葡萄酒让我们鉴定”,其中很多都是假冒的名庄酒。中国的葡萄酒消费热潮,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葡萄酒商,也催生了不少傍名牌酒。据他介绍,之前只要有外国文字,或是出现类似“波尔葡萄酒”等,尽管是假葡萄酒、傍名牌葡萄酒,价格只要不是贵得离谱都会受到追捧。后来媒体宣传这方面知识多了,不少消费者就有了戒备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人就想出了扫码验正身的方法。“这虽然也是一种防伪手段,但也有漏洞。”这样的条码是商家可以随意调整的,“条码只是出货证明,代表不了什么。”很多假牌子红酒就是瞄准了可以在条形码上做手脚这个漏洞,放肆地造假以此让自己傍名牌更加可信。

  业内人士:可建立可追溯性系统

  针对目前红酒市场乱象,众多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一些建议,四川慧峰酒业总经理李卫民建议给红酒销售建一个“可追溯性”系统。他说,浙江等地已经出台了酒类经营特标管理和追溯制度。其中规定:凡在浙江省境内从事酒类批发、专营、大型零售等经营活动的应取得特别标注酒类字样的食品流通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实现自进口到销售终端全过程的流通信息的可追溯性,四川乃至全国也可以借鉴。

【编辑:陈薇伊】

>葡萄酒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