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怀念老酒的木塞 中国酒文化另类思考

2012年12月18日 10:42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来白酒行业好不热闹,“天价酒”还没完,“塑化剂”又来添乱。罪魁祸首是什么?许多人说,问题出在塑料瓶盖上。甚至有人说,这不仅是哪一家企业有问题,而是整个白酒行业普遍都存此毛病。这样一说,塑料瓶盖将来会遭灭顶之灾?

  仔细一想,如今许多酒瓶盖的确是塑料的。那么,从前的酒呢?老酒有无“塑化剂”的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得去多看几瓶老酒。在北京乾鼎老酒博物馆里,笔者便专门观察了老酒的瓶盖。结果发现,民国酒瓶的瓶盖真有好多是木塞子做的,而到了近三四十年,塑料瓶盖就多了,甚至可谓是占据绝大多数。那么,塑化剂问题很久以前是否就已存在?这个问题还需要有更多专家来解答。

  其实,这个问题之所以从没被大家关注过,还得从老酒的背景上来说。因为,一提到老酒,大家默认的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酒,毕竟民国时期的老酒存世太少,也和当下人们的记忆脱节。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场上只能买到散酒,没有品牌一说。到了计划经济末期,以及市场经济初期,才出现了一大批叫得响的白酒牌子。但那个时代物质匮乏,酒甚至是奢侈品的代名词,能有喝的就不错了,谁还关注它里面的成分?

  就拿北京酒厂的老酒来说,1970年代著名的通州老窖,据乾鼎老酒博物馆馆长罗强介绍,要三元左右一瓶,这在当时一般工人工资只有几十元的情况下,说它贵是不为过了。“老爸平时把它们放在家里,不会随便喝的,只有偶尔来好朋友才会打开,一年不过几次而已。”

  而到了1980年代,市场经济起来了,北京市民才有了更多机会喝到外地的好酒。罗强介绍,他的好几位朋友结婚时都喝上了泸州老窖。“我觉得四川的酒是最好喝的,不上头,一开盖就想喝。没办法,四川的水好啊!”就在这个博物馆里,诸如泸州老窖、五粮液等四川名酒占据了满满三大柜,均为1980年代出产的老酒。在那个年代,白酒依然是呼朋唤友的好理由。

  “老酒承载着记忆,也承载着文化。”罗强说。它里面不仅是有无“塑化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反映每个时代的变迁。这从酒瓶的外观上可以看出。每个时代的包装和字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就连一些名字,也是再不出现的。比如,“卢沟桥”牌白酒,一说起它就能想到“燕京八景”里的“卢沟晓月”。可惜,这个品牌在1980年代的“大厂兼并小厂”风潮中消失了。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从《诗经》里,人们就一直在记载和酒有关的文化和历史。中国人在饮酒之外,赋予了酒多重的内涵。因此,乾鼎老酒博物馆有一个办“酒文化讲堂”的愿望。“中国式饮酒”的毛病在哪?如何让一种健康的酒文化传播?这都是可以从酒的历史中寻找解决途径的。关注酒的问题,更得从酒的历史中寻找。

【编辑:刘虹利】

>葡萄酒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