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进口葡萄酒前景看好的“中国之路”

2012年12月25日 14:45 来源:逸香网 参与互动(0)

  在国内葡萄酒市场中,涌现出众多经销商,他们只卖进口酒,而不卖国产酒,他们真正地将进口酒视为一枝独秀、获得利润的“摇钱树”,国产葡萄酒的大门逐渐缩小。同样是酿造葡萄酒的国家,为何经销商宁愿选择进口葡萄酒也不选择自己国家生产的葡萄酒呢?

  进口葡萄酒一路高歌猛进,快速占领了中国葡萄酒市场,而国产葡萄酒则在进口葡萄酒的猛烈冲击下,市场表现相对疲软。这一趋势的发展,无疑成为制约国产葡萄酒发展的最大因素。随着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强劲走势,越来越多的国内投资人、进口商、经销商不是将投资、销售目光放在有着多年的葡萄酒酿造历史的王朝、张裕、长城等国产葡萄酒上,而是选择进口葡萄酒作为新兴盈利的对象。

  为了探究这一现象的缘由,特约记者深入采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酒类经销商,发现五大因素导致产生了这一现象。

  进口葡萄酒逐渐实现市场品类化

  自古商人卖酒,看中的就是品牌与利润。品牌是盈利的资本,好的品牌大家都会铭记于心,卖家可以利用品牌的效应,以高价谋取利润。在中国,经销商直接面对的就是消费者,面对这么多进口葡萄酒品牌,消费者不免会眼花缭乱,记不住也分不清葡萄酒的品牌,甚至更多中国消费者不知道怎么区分葡萄酒的质量等级、年份与产区。

  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更多是看进口葡萄酒的品牌知名度,经销商利用消费者的这一心理,扩大进口葡萄酒的市场流通,逐渐普及进口葡萄酒在消费者中的购买力,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另一方面也使经销商有利可图。

  每一个品牌都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品牌名,另一个是品类名。只做品类不做品牌最终是为别人做嫁衣,只做品牌不做品类,难以开创全新的竞争市场。进口葡萄酒之所以被国内经销商选择,不仅仅源于进口葡萄酒众品牌的齐聚,更重要的是进口葡萄酒已经成为中国市场中的一个大品类。拉菲已经是高档进口葡萄酒的代表,卡斯特是法国进口葡萄酒的代表,这些基本的品类划分,使这些著名的国外葡萄酒品牌逐渐实现中国市场的品类化。品类化的不断积淀与扩展,给经销商带来了更大的利润商机。

  质量好的进口葡萄酒价格低

  国内一些葡萄酒经销商认为:葡萄酒隶属国家不同,实行的政策也有差异。在国外很多国家,葡萄酒属于农业部门,在生产时有农业补贴,出口有退税优惠,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关税的下降,一些优质的进口葡萄酒以低价进入中国市场,国内经销商能够从中获得高收益,并且凭借质优价廉,吸引更多国内消费者。而国产葡萄酒价格在此时却只高不跌,质量好的国产葡萄酒,都要卖到几百元一瓶,竞争力度相对于同一档次的进口葡萄酒,就显得逊色不少。

  葡萄酒行业如果没有地域优势、产品质量优势,仅仅依赖于产品概念的编织,这种生存方式就不会长久。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和美国等诸多新旧世界的葡萄酒生产国都把葡萄酒产品的质量管理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来加以保证,从而使进口葡萄酒的质量具有一定的保证。

  进口葡萄酒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拥有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最主要还是得益于其较高的产品质量。当葡萄酒最先进入国内的时候,消费者起初相信的还是产品质量,以次充好的现象在酒市中难以避免,但是进口葡萄酒质量好,价格实惠,使其反面因素没有被波及到主流销售市场上。进口葡萄酒凭借自身高品质与低价格,越来越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进口葡萄酒文化趋于多元化

  进口葡萄酒的高贵、高雅、浪漫赋予了国外酒的“洋气”,这些是最初融入中国消费者的别样之处,进口葡萄酒诠释的浪漫、勇敢等含义以及庄园、环境的陪衬,让更多的消费者追逐“外国风”,足见进口葡萄酒在国人心中的形象依旧牢固。中国传统文化在促进葡萄酒消费方面,注重的是“养生”与“面子”。

  中国传统注重养生与食疗,葡萄酒有益于健康的信息被越来越多的国人了解、熟知,同时国人也意识到大量饮用白酒不利于身体健康。葡萄酒被国人赋予了更多“健康、时尚、高雅”元素,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逐渐以葡萄酒取代白酒,喝葡萄酒的人随之越来越多。

  经济增长给中国消费者带来生活品质提升的同时,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在发生变化。频繁的国际交流、活动、会议、比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中国生活,海归人士回国定居等,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与需求,填充着人们的生活。进口葡萄酒伴随着地域与文化的个性,被更多层次的消费者所青睐并接受,也就注定了进口葡萄酒市场的长久性和稳定性。

【编辑:陈龙】

>葡萄酒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