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乱局未破,秩序有待规范

2013年03月21日 08:33 来源:中国葡萄酒信息网 参与互动(0)

  2006年到2011年,中国进口葡萄酒的年平均增长率是21%,特别在2010年和2011年,年进口增长率更高达73%和78%。而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国进口葡萄酒总量达3945万升,较2011年增长7.9%;进口金额为1.6亿5美元,同比增长10.1%。其中,散装>2升葡萄酒的进口量为1216万升,同比增1.1%;进口额1439.8万美元,同比增长15.6%。瓶装≤2升葡萄酒的进口量为2728.3万升含葡萄汽酒,同比增长11.2%;进口额14376.2万美元,同比增长9.5%。

  进口葡萄酒市场乱局未破

  不能不说,进口葡萄酒培育了中国消费者,推动了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经销渠道混乱、监管不到位,目前中国的进口葡萄酒市场仍然没有走出混乱格局,呈现出种种乱象。品牌纷杂,价格混乱,竞争无序等仍是进口葡萄酒的主要表现。与此同时,进口葡萄酒目前的经销形式仍没有一个成功的定式。大家都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据财富品质研究院的数据调查,经销商在5人以内的小公司占据了36%的份额。葡萄酒的入行门槛低,只要有几十万资金,有一些关系网,认识一个酒庄的庄主就开始做起葡萄酒的国际贸易公司了。数据也说明,56%企业的寿命时间在1-3年,可见其入行门槛之低,但是目前葡萄酒市场的经销并不是看起来那么乐观,大部分经销模式是以市场初级模式的关系营销为主。

  纵观2013年初的中国酒类市场,由于一系列原因茅台、五粮液等老牌高端白酒曾经价格猛涨趋势受到了抑制,这似乎给了作为新晋贵族的进口葡萄酒市场一个良机,顶着精美包装,将卖场展示架挤得满满当当,销量一路攀升。

  法国波尔多葡萄酒行业协会前不久公布了一项数据:2010年中国首度取代英国和德国,成为波尔多葡萄酒出口额最高的市场,总额已达9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7.7亿元。另有调查显示,2009年和2010年,中国进口葡萄酒量价齐升,销量年均增长超过100%,未来5年预计将占整个葡萄酒市场份额的30%。

  然而,在这个庞大的销量背景下,却是一个不成熟的甚至畸形的市场体系,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一再提到:“我国进口葡萄酒市场尚不成熟”。澳大利亚翠娜缇酒庄资深酿酒师BILLIE对记者谈到:“由于巨大的消费能力和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注定是全球内最有潜力的葡萄酒市场,甚至可以说世界葡萄酒生产商的未来业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然而,中国市场要真正地秩序发展,还有一段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对消费者的培养过程,由于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知识的贫乏,使得葡萄酒商们以逐利为目的,经营上有些肆无忌惮。进货渠道混乱、以次充好,随意定价甚至制假售假等现象极为普遍,让一些品质优良的产品反而受到了很大的挤压和限制。为这个市场找出缺陷、找出盲点,找到潜力和发展的方向还要靠时间。

  盲从和跟风、专业人才匮乏仍是进口葡萄酒销售瓶颈

  在被称为称波尔多葡萄酒起源地的圣爱美浓酿酒师帕斯卡尔孔哲讲到:“别看中国人都说法国酒好,但我和不少中国经销商打过交道,也问过他们为什么喜欢法国酒?法国酒好在哪里?却很少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

  目前,最受中国消费者认可的葡萄酒是法国酒,而法国酒中,又以波尔多酒最为突出。不少人会将“波尔多酒”挂在嘴边,可实际上,波尔多酒千差万别。在这片10万公顷的葡萄种植区域,酒庄随处可见,除了享誉世界的五大顶级酒庄———拉菲、奥比昂、拉图、木桐和玛歌外,大小酒庄多达数千家,其中不乏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古老酒庄。但令当地酒庄主遗憾的是,中国经销商大多忽略了这些特点,只用“波尔多产区”就将它们全都囊括进来。

  进口葡萄酒进入中国也就是近20年的事,但是目前中国究竟有多少从事进口葡萄酒的商家?记者采访多个机构,都没能给出大概数字。但是在网上以“进口葡萄酒代理商”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很快便得到300多万条结果。所有的进口酒全部承诺“原装进口”。多年从事进口葡萄酒的刘先生告诉记者:其实进口葡萄酒渠道非常复杂,在国外分级都非常严格,决定一瓶葡萄酒的品质和价格有多重因素,葡萄生产地、酿酒使用葡萄的品种、酒精浓度、单位产量、葡萄汁糖份、葡萄的种植方法、酒的发酵方法、酒的储藏规定、装瓶时间的规定、酿酒使用葡萄收获年份的规定。但在中国的进口葡萄酒市场就显得十分不规范了,一些进口商为了追逐利润,首先是通过分装谋求利润。一位专门从事葡萄酒灌装的经销商告诉记者,原瓶进口和散装进口,是进口葡萄酒进入国内的两种主要方式。前者多适用于知名品牌或实力雄厚的酒庄;而一些小酒庄因无力独立敲开中国市场,往往选择与人联合向中国经销商供应桶装原酒,到国内再灌装。国内不少保税区都新建了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国际分装中心”,大桶进口原酒就是在这里被分装到小瓶中,并被贴上“原瓶进口”的标签。

  葡萄酒天生娇贵,对温度和空气接触等条件都有特别要求,哪怕有一点‘漏气’,都不能再喝了。原产地装瓶的意义在于,生产、灌装一气呵成,能最大限度减少进出口过程中的风险,灌装酒则无法保证这一点。记者调查中发现,一些经进口酒销商通过减轻运输重量和降低进口关税来降低成本,他们有时会用软质皮囊代替木桶,并在酒中添加二氧化硫,以防止运输过程中的腐坏、变质。一些经销商一旦察觉到酒的味道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变化,或有其他损失,甚至会在灌装时加入水、色素、香精、橡木素等进行勾兑。这些在保税区内贴上了进口标签和拿到通关手续好后的“进口原装酒”一旦进入市场便开始随意定价,为了让消费者感觉到这款进口酒的质量他们往往把价格提的很高,让消费者很难辨别。

  进口葡萄酒市场等待着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融合

  “在这个畸形消费的葡萄酒市场里多一个懂葡萄酒的人,就多了一个葡萄酒知识传播的媒介,消除这个市场的畸形元素关键在于对广大消费者葡萄酒知道的普及。”翠娜缇葡萄酒联盟的米琪尔,总是在葡萄酒培训前说道这句话。价格、知名度、年份、包装.....这些表象的东西都不能反映葡萄酒的真正内涵。

  要选瓶什么酒?什么口味的葡萄酒最适合自己?对于这些简单的问题很多消费者通常都无法准确地汇描出来。记者在市场上采访发现,最近几年,进口葡萄酒购买者已经从外国人、海归和高级白领层逐渐转入了大众消费。而对于很多普通消费者,还没有能力根据自己的口味挑选择一款性价比合适的酒;入门级爱好者,虽了解一些葡萄酒的基本知识,但还是简单地注重看酒标上产区、葡萄品种等相关信息上,对真正的葡萄就知识也是却一知半解,迷信被宣传得较多的知名酒庄;几乎不懂葡萄酒,盲目跟风购买,且一味将法国酒,尤其是波尔多地区的葡萄酒和好酒画上等号的消费者还是占了大多数。

  依据市场印象,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葡萄酒算是法国葡萄酒,其次是加拿大冰酒、意大利和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近二年,包括南非、西班牙、新西兰、智利、葡萄牙、罗马尼亚等国家的产品才陆续进入国内。对于这个占世界人口基数最大,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的国度,强大的葡萄酒潜在市场,吸引了全球的葡萄酒生产商这不足为奇,这也给我们了解世界葡萄酒创造了一个良机,关键在于我们的消费者怎么理智的选择出最适合我们自己的那款酒来。

  查显示,中国消费者第一类是喜欢的淡口味的葡萄酒,这部分群体占50%;第二类约30%喜欢微甜口味的葡萄酒,不喜欢干型或带酸味的酒;最后一类占20%,他们偏爱重口味、浓郁的葡萄酒。其中干红占80%,干白占20%。红葡萄酒的消费量远远胜过了白葡萄酒。其实,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成熟,消费者葡萄酒知识的逐渐普及,要解决好进口酒在中国市场上“水土不服”的问题,也是摆在每个进口商和国外生产商的首要问题。中国餐饮历史悠久,有自己的传统和鲜明的特色,完全遵循和模仿国外一道菜配一款酒的葡萄酒品饮习惯是完全行不通的,如今大多进口葡萄都有配餐建议,但大多建议搭配的都是西餐菜品,这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讲也毫无意义。

  面对着中国的餐饮习惯以及中餐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要协调好各种口味的中式菜肴与葡萄酒之间的关系,也确实是一道摆在每一个经营者面前的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仔细研究也不难发现中餐的传统规律和用餐特点。最近翠娜缇葡萄酒联盟推出的一款“翠娜缇经典组合装”酒,这让我们感到国外酒商开始对中国市场和和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和研究。这款每组六只的商务套装酒,充分的考虑到了中国的宴请习惯和菜品特点,他们根据中餐上餐先凉菜、海鲜再炒菜、主菜等基本的上菜顺序和不同菜品的自身特点,先后选用桃红、干白、多品种混个酒、梅洛、西拉子和赤霞珠等六款不同的葡萄酒进行巧妙搭配,然后形成一个翠娜缇商务配餐组合,让人们顿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市场上也获得了很好的反响。翠娜缇葡萄销售的成功经验也告诉了我们,要赢得中国市场还要有中国的特色。

  随着葡萄酒市场的发展,我们能惊喜地发现了中国市场上的逐渐出现了平民化趋势,高端酒毕竟是为少数人准备的,真正体现葡萄酒消费市场成熟的标志是大众化。如今一个强大的中国的葡萄酒市场正在形成,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壮大起来,需要的是生产商、经销商、监管部门以及广大消费者共同努力。

【编辑:陈龙】

>葡萄酒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