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品消费与投资:本与末的权衡
在描述酒交所这个新事物时,四川联合酒类交易所执行总裁禹剑非常注意措辞的严谨。他不太主张在酒类交易中运用“理财”、“投资”这一类词汇,特别是当成品酒交易与个体交易者产生关联时,尤为谨慎。
禹剑说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当前整个监管环境还未最终明晰,另一方面,尽管酒具备其它消费品不具备的一些金融属性,但从本质上说,酒仍是一个消费品。他并不赞成交易者仅仅是为了博取投资收益才参与交易的,希望酒交所能在酒类交易的发展初期,就引导交易者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当有一天手里只剩下酒,也能觉得挺开心”
近期,某媒体报道了江苏一位交易人在去年花费150多万元,按照800元/坛的发行价认购了2000多坛由贵州白酒交易所发售的“国台·珍藏1号·2012”。结果,这款酒在发行后成交价持续下跌,截至今年1月18日,收盘价仅为569.48元/坛,该交易人因此损失惨重。
尽管对于该交易人来说,损失的只是账面上的数字,酒都还在,但是该交易人表示,自己买酒的目的并不是真想要这个酒,而是为了投资赚取差价。
这样的交易心态可能并不是禹剑所期望的。“我们在服务于企业方面,帮助它们做了很多事情,影响力也日渐扩大,但在面对个体交易人市场上,我们非常谨慎。谨慎的原因就在于当前很多消费者的心态跟我们预想的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不希望这些交易人在进来的第一天,就想着要博取多少的投资收益。”
禹剑认为,尽管酒具备了一些金融属性,但它的本质仍是消费品,并不是金融品。他希望通过酒交所的平台,在酒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之间搭建一个更顺畅、更高效、成本更低廉的渠道。交易人可以通过酒交所提供的渠道,更便捷地买到真正物有所值的产品。买到之后,交易人可以有多种处置方式,比如可以消费、收藏,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把它转让出去。
“我们期望交易人在决定购买的第一天,就有一份心思是我有可能会把这瓶酒提回去,用某种方式消费掉,而不是没有任何去消费这个酒的动机,仅仅是为了博取一种投资的收益。”禹剑说,“也许从交易者购买到最终消费之间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把期限延长,但最终这个酒一定是要被消费掉的。如果不能被消费掉,时间越长中间所容纳的库存会越多,最后就会形成地平线上的洪水,总有一天会用某种方式回到这个市场上来。”
不过,在现实中,像那位“损失惨重”的交易人一样,仅仅是以投资心态参与酒类交易的人并不在少数。
两年前在交易所行业影响甚广并直接引发管理层出台监管政策的文交所事件,除了交易所在制度设计上出现漏洞外,大量抱有投机心态的交易者也为泡沫的膨胀提供了助力。
“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教育,如果交易所在面对交易人时,首先强调的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赚钱,那大部分交易人都会抱着这样的心态。但是,如果你从第一天就告诉他,进入酒交所是可以用一种灵活的渠道买到物有所值的酒,除了消费它以外,还可以在某个阶段根据市场情况把它转让出去。把酒类交易的‘本’和‘末’界定得非常清晰的话,我相信进来的交易人主体构成也会是我们所期望的交易人。”禹剑说,“他会是一个消费者。即便当有一天他手里只留下这些酒,也会觉得很开心,并不会觉得损失惨重。”
“速度不是关键,关键是标的物的选择”
自2011年以来,随着各地酒交所的先后出现和业务的开展,不断涌现出的酒类交易产品也吸引了媒体和业内人士的关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曹晟源就是其中一个关注者。他注意到,从去年到现在,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地的一些区域性白酒产品先后登陆酒交所,而且速度很快,有时一两个月就有一个。他也因此产生疑问:这样的速度是否太快,或者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吗?
对于这个问题,禹剑的看法是,速度不是关键,关键是酒交所对标的物的选择。他认为,目前酒交所的模式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对于交易所本身来说,除了要履行服务平台的一般性职责外,还担负着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就是在新进入这个市场的一些交易者还不是很成熟,或者说对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还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帮助他们去甄别合适的交易品种。
“以股票为例,作为普通的投资者,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股票,该如何选择?如果说在源头上我们能够比较系统性地把关,让进入交易所的都是好的企业和好的产品,那对交易者来说,剩下的无非就是收益高和低的问题。即使碰到不好的年景,也不会出现完全落空或是血本无归的问题。”在禹剑看来,即便不是从获得回报的角度,仅仅从控制风险的角度来说,在当下还不算成熟的市场,酒交所在酒品选择、定价等方面都应当承担着更多的责任,让交易者不用去担负特别大的风险。
“从理论上说,在一个成熟的市场,这些都不是交易所过多去考虑的问题。成熟的市场是每个人都会做出成熟而聪明的决定,但在中国,连交易所都是非常新的事物,酒交所就更加新,以酒为标的物是个很好的方向,但是在最开始,我们更期望能够良性的发展。”
在酒品选择方面,包括四川酒交所、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贵州白酒交易所等都有一套常规的流程,比如说由具备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在检验后出具正规的检测报告,并由专家对提出发行申请的酒样进行尝评打分。在去年塑化剂事件发生后,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还给厂家发了通知,要求发行酒品在复检时追加塑化剂检测,如果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标准,就不允许交货。
在酒品定价方面,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总裁李雯峰表示,他们不做价值评估,发行酒的价格由酒厂来定。酒品发行后,如果一年之内酒的价格涨幅没有达到15%,酒厂就要以上涨15%的价格进行回购。“这是为了让酒厂定价更合理,因为在整个环节中,酒厂掌握的信息最全,他在制定价格时就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如果定价比较低,上涨15%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定价较高,市场不接受涨价,酒厂就得自己买回去。”
在四川酒交所,当产品走完一套常规的定量的流程之后准备推出时,交易所内部通常还会对这款产品再进行一次定性的判断。“我们会扪心自问:这款酒以这样的质量、这样的价格、这样的交易条件在市场上发售的话,我是否愿意去参与这个交易?设身处地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交易人,假如说在未来的某个阶段,这个产品停止交易了,我入市的资金最后只能获得这个实物,我会是一个什么感觉?如果说我们内部从董事会成员到员工都能认可,那基本上我们认为这款酒的选择、定价、发行机制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之所以会加入一个如此感性的判断过程,禹剑认为,无论是用证券化还是资本化的说法,最终还是要让消费者把酒喝掉,而这取决于产品的质量、定价和服务带给这些饮酒者的整体价值。“如果不考虑酒品最后的出路,只是用各种方式去堆积到中间环节的话,最终它会用某个更猛烈的姿态返回到你身上。只要消费品的属性过关了,足够有竞争力,那你就不用担心它最终的出路。”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有些理解房地产的从业者”
尽管禹剑对酒类消费与投资的本末关系有着这样的认识,但在目前阶段,人们一提到酒交所,更容易联想到的往往仍是“理财”、“投资”这一类的词汇。一些酒交所和媒体在描述与酒类交易相关的产品时,也往往会放大它的金融属性,而这种放大很可能会引发像上文中那位江苏交易人的交易心态和行为,甚至产生一些负面事件。这一点,也是禹剑所担忧的。
“向前展望的话,我比较关注的是,我们整个交易所行业的从业者,会不会遵循一个有序、以服务为宗旨的发展的心态和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有些理解房地产的从业者。”禹剑认为,作为期望长期在房地产从业的商人或企业家,其实他们并不乐于看到房价的飞涨。因为房价一飞涨就会引来调控,一调控那整个企业的节奏、计划乃至所有的东西都会被打乱。
“站在我们的角度,其实我们不怕自己小,也不怕自己慢,我们最怕的是中间会出事,或者说会爆发一些负面的事情。"特别是在当前,酒类交易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如果引发监管过度,可能会限制这个行业的发展。”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有了文交所这样的事情,导致了现在的严格监管,又进一步导致了我们很多正常的发展计划都不得已而推迟、中断甚至取消,所以我最希望的是,在管理层监管的环境内,所有从业者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够健康去发展。
对于监管,禹剑认为,更多的时候要站在监管者为什么要监管的角度去看。从目前这一轮金融整顿来看,它的核心思想实际上是控制风险。它控制的是某些从业机构在不具备足够的资质和资金实力,不以服务交易人和行业为目的而纯粹以赚取交易佣金、扩大交易额为目的从而可能引发的风险。
“理解了这点后再来看我们怎么开展业务,我相信就会达到监管、创新、政府、市场之间的平衡。”他认为,目前酒行业缺少创新,作为交易机构,只要在风险控制上能够做足充分的措施,能够考虑到有足够的方法保护参与交易的人避免非市场因素的损失和风险,“在这个基础上,我相信无论是监管层还是社会各界都会欢迎我们用各种方式去创新。”
“无论最终谁走到最后,我相信这个业态对这个产业链一定会发挥它独特的不可被替代的作用。”禹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