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译名看得消费者有点“晕” 由抢注导致?
Merlot究竟是美乐、梅洛还是梅鹿辄?霞多丽和莎当妮难道不是两种葡萄吗?奥比昂跟红颜容怎么是同一家酒庄?……中国消费者因为普遍外语知识较少,大部分人难以直接消化进口葡萄酒的各种洋名称,而对葡萄酒还不够熟悉的消费者常常被这些乱七八糟的译名给弄得晕头转向,叫苦连天。不少业内人士都意识到,统一规范译名大有必要,然而,该以谁的翻译为准?分散的进口酒商各自为政,一直都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现象:尴尬的争论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葡萄酒第七大消费国和第五大生产国。尽管如此,中国葡萄酒界仍无法就Chardonnay和St-Emillion的中文译法达成一致。
不久前,发生了一件尴尬的事。常驻北京的葡萄酒讲师赵凤仪与6位中国酿酒专家出席在新西兰举办的一个会议时,他们本该讨论的是新西兰葡萄酒的特点,却就如何将“Merlot”正确翻译成中文争论起来,并分成了不同“派别”。
在英国出生的赵凤仪说,大家为这个单词的正确译法争论了20分钟。若要再说到Sauvignon blanc,可能会再争论个把小时。赵凤仪拥有英国剑桥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目前致力于葡萄酒与烈酒基金会教材的中文翻译工作,该基金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葡萄酒教育机构之一。
连专家都争论不休的问题落到消费者头上自然就更乱了。记者在一次聚会上曾亲历:喜欢追逐流行的A小姐提议来一瓶新西兰的莎当妮干白助兴,这时,旁边的B小姐接话:“我上回喝了一瓶霞多丽,很不错。”A小姐于是告诉B小姐:“霞多丽就是莎当妮,一样的,chardonnay。”B小姐听了一怔,专门拿起酒瓶仔细看仍然将信将疑地自言自语:“名字不一样呢,真一样么?”
还有一回,一群酒友聊到了酒庄的译名也纷纷吐槽,名庄奥比昂这个音译名一说出来人家外国人都能明白,但红颜容这个译名恐怕只有在中国的小范围内才能交流,木桐庄在中国被一些人叫做武当庄也有这样的问题。
这种翻译的混乱还涉及到产区的译名。网友“猫猫咪”发帖求助:“工作需要,翻译红酒名,但网上有不同说法,比如MERLOT、BURGUNDY、CHABLIS等等很多,怎么办?翻译成中文时可以用不同说法吗?”
原因:由抢注导致?
经营者在进口时,商品的中文名称一般是根据外文名称的发音进行音译后确定。然而翻译没有严格的准则,不管是音译还是意译,都任由引入者随意自选,长期以来没有标准可循。
随着葡萄酒消费的蓬勃发展,中国各地散落着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葡萄酒进口商。业内人士透露,当一个进口商可能用某种葡萄酒译法注册了商标,另外一个进口酒商就不得不使用同样一种葡萄酒的另一种译法来进行商标注册。现在没有一个可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葡萄酒生产商或进口商能强大到统一所有中文译法。
葡萄酒杂志《Decanter》的网站主编John Abbott说:“中国没有正式的葡萄酒词典,我们的策略是首先告诉大家这是Cabernet Sauvignon,然后给出我们对此的中文名称,尽管你们可能听过它的其它译法。我们正努力让大家在这方面达成共识。”他甚至说,翻译可成为中国葡萄酒界的“政治问题”。
专家:统一路多艰
尽管多位业内人士都表示,统一规范翻译名称意义重大,可以帮助中国消费者更快、更容易熟悉葡萄酒。但行业专家也不得不承认,现在没有一个可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葡萄酒生产商或进口商能强大到统一所有中文译法。
目前,关于葡萄品种、酒庄、产地的译名分歧可能十分明显。佳士得拍卖行曾试图统一波尔多顶级酒庄的中文译名,发布了一张海报,其中给每家酒庄都列出了中文译名。酒庄总计有62家,均为该地享有盛誉(也最昂贵)的葡萄酒生产商。无奈,酒庄本身却对佳士得的这一做法表示排斥,呼吁抵制这张海报,并说对佳士得的译名并不认可。
“统一规范译名大有必要,然而,该以谁的翻译为准?分散的进口酒商各自为政,一直都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进口葡萄酒经销商刘先生说。
探索:本土化之路
23岁的艾伦张是北京一名化学专业的大学生,从未尝过黑莓或覆盆子。因此,当他在课上听老师讲解某种葡萄酒的味道时,经常不知所云。大多数葡萄酒描述语往往是直译自英文,“我不知道百香果是什么”。这名来自山东男孩说:“葡萄酒专业人士用来描述风味的这些水果,我很多连见都没见过。
佳士得拍卖行中国区名酒部主管谭业明称,他的团队不再把公司的伦敦和纽约专家撰写的品酒笔记翻成中文,因为这些描写中充斥亚洲不常见的欧洲水果和花卉,如黑加仑、覆盆子和蔓越莓。如果我跟一个中国人说,这个黑皮诺有醋栗的味道,他肯定搞不懂。
品鉴记录由佳士得葡萄酒专家在伦敦和纽约撰写,其中会不断提到产自他们故乡的水果和花卉。因此,佳士得的团队开始尝试不再翻译有关葡萄酒的品鉴记录。
在放弃使用描述葡萄酒风味的传统词汇后,谭业明开始用传统中草药“当归”等词来形容50年以上波尔多葡萄酒那种朴实的香气,或用中国人煲汤时常使用的食材“干枣”来形容年份没那么久的波尔多葡萄酒。“梅干菜”和“荔枝”现在也是品鉴记录中经常出现的词。
赵凤仪说,“有时,普通超市是我了解中国人味蕾的风水宝地。每次出来一种新的果汁或酸奶风味,我都要谢天谢地一番,因为对中国人来说,这意味着他们有了一种新参考物。”
谭业明说,这一努力谈不上有创造性,而是一种很务实的需要,不过也有一些口味特征没法界定或翻译。
John Abbott表示,将描写葡萄酒品质的英文翻译成中文是一大难题。他曾和中国翻译为了一个词的译法争了两个小时。他回忆称:“他们不停地说,‘既然不甜,那自然就是咸的了’。但我们说‘不’。我们查看别人的翻译,觉得也不到位。中文里没有与不甜不咸相对应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