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说明:1月11日,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揭牌。 王浩明摄
1月11日,“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在深圳挂牌成立,这意味着由李连杰创办的民间公益组织——壹基金从此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可以公开面向社会募款。而在此前近3年时间里,壹基金一直是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名义下运行的。在李连杰的合作伙伴、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原司长、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看来,作为中国首家成功转型的民间公募基金,壹基金的公募化不但对于自身发展意义重大,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公益慈善的生态格局,有望开启一个富有活力的公益新纪元。
为何落户深圳
记者:从2010年9月,“壹基金面临中断”的话题引发普遍关注,到现在成功注册公募基金会,只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为何会选择在深圳“落户”?
王振耀:是深圳市民政局主动伸出了橄榄枝。深圳不仅仅是经济改革的特区,也是民政事业改革的特区,在社会组织登记改革方面享有特殊政策。因此,当得知壹基金的困境后,他们立即打电话给我,对李连杰发出邀请。而李连杰也迅速回应。2010年12月3日,“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正式注册。
在1月11日的发布会上,有人问我,壹基金在深圳注册,就意味着募捐活动只能在深圳展开,是不是“从中央变地方”了?我说不是,以前挂靠国家级公益组织,现在真正变成了一个有自主权的基金会。虽然总部落在深圳,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现代平台,呼吁大家加入“壹家庭”,汇聚最多的爱心。
记者:深圳市的这项举动,叫好声如潮。可其他省市区没有“特区”的权限,此事会不会成为一个孤本事件?
王振耀:在我看来,深圳市政府的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国家政策结合的产物。这对各个地方政府也有参考价值,可以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发挥能动性,调整和改进本地的公益事业政策。
同时,深圳此举也给了所有公益慈善组织一个信心:只要真正做善事,只要善于沟通、善于争取,我们还是有空间的。
“去李连杰化”时代开始了
记者:壹基金终于拿到了渴求已久的“身份证”。除能自主募捐外,这种转变对于基金会本身还意味着什么?
王振耀:实现公募化之后,壹基金发生了巨大的结构性转变。李连杰不再担任理事长。他常常强调的“去李连杰化”时代开始了。在基金会理事会里,可以看到经济学家周其仁,企业家王石、柳传志、马蔚华、马云等名字。从以前倚重李连杰一个人,到依靠一个以一流企业家为主体的强大团队,这种结构的变动能够引发体制创新,拓展基金会的国内国际发展空间。这些企业家的加入,使得公益事业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成为可能。
更具意义的是,壹基金变为公募以后,号召力得到了很大增强,企业家和平民之间,通过“一个月,一块钱”,紧密地联结了起来,汇合到一起,变成了“壹家人”,形成了善的力量的大规模组团,将对中国公益事业产生更大的冲击与引导作用。
记者:和机遇比肩而立的,往往是挑战。壹基金今后有什么打算?
王振耀:我们已经意识到了三大挑战。首要的一点是:怎样全面提高效率,让机制创新转化为实际力量。企业家都是很讲效率的,而“壹家人”们通过捐一块钱,就有权利期待、批评、提出意见和建议。所以,如何将手段创新与大众的热情结合起来,时不我待。我们已经形成了共识,委托马化腾研究怎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服务“壹家人”,让他们的捐助渠道更多元更便捷、彼此之间的联系沟通更亲密更有效。
其次,是能不能尽快形成一套新的工作机制,用好自主权。毕竟现在有自主权了,还沿用原来的那套管理方法吗?行不通了。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势必眼界也要开阔,现在我们已经在研究:业务范围怎么拓展、怎样为中国慈善树立标杆等问题。应该说,初创时期,头开得很好,但下面几个月,考验壹基金的时候才真正到来了。
最后一点,能不能保证资金使用的透明性。一直以来,壹基金的所有资金使用情况都在网站上公示,今后,壹基金将“透明”到底。我们已经决定:一切公开——项目公开,理事会公开,任何决策过程都向社会公开,允许媒体自由旁听。壹基金还将主动请政府来监管,重大项目先向政府征求意见。11日,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马宏被选举为监事长,这样,政府监督就直接进入了壹基金内部。
民间基金会转型不应“一刀切”
记者:各界普遍认为,壹基金转为公募,是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里程碑式事件。
王振耀:的确。它改变了整个中国公募基金会的格局。我国的公益生态开始发生变化,既有官方背景的基金会,也有了纯民间建立的公募基金会,一场“竞赛”开始了,这将促进中国整体公益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它带动了中国企业家的转型。一批优秀企业家进入了实现平民慈善理念的公益组织里,变为更多社会责任的承担者,社会形象提升了。这会对更多企业家产生思想冲击:既然有了这么好的政策,也有那么多人带头转型了,那么我呢,要不要尽快投身其中?这是一个势不可挡的潮流。所以我认为,壹基金会的成立,会引领一个企业家转型时代的到来,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记者:壹基金的公募化,使很多非公募的基金会看到了希望,也开始酝酿转型。公募化是不是中国各类公益基金会发展的最好出路?
王振耀:有人说,壹基金公募化开启了民间基金会身份规范化的元年,这个我赞成。但是,要不要转型,这个不该“一窝蜂”,也不能“一刀切”,还是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实际上,中国公益事业的当务之急,是怎样培育更多、更具规模、更有活力的各类基金会,怎样为多样化基金会的良性发展创设环境。美国现在拥有十多万个基金会,我们公募非公募加起来一共才两千来家;美国的企业基金会、家族基金会,加起来有三万多个,我们的企业基金会,不管公募还是非公募,一共也就300多个,差距还很大。我相信,只要基金会全面壮大起来,有更多政策支持,那么,不论是民间性质的“草根”组织,还是公募化基金会,一样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记者 王斯敏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