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女士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封流传甚广的“最牛婆婆写给儿媳妇的信”,触目惊心,赶紧打印了一份给女儿看,潜台词是,“擦亮眼睛,要是摊上这么个婆婆,你就有罪受了。”不料女儿看完,淡定回了一句:“这样的婆婆也不赖,虽然现实了点,比电视剧里那些恶婆婆好多了。”
回头想想,赵女士觉得也有道理,如今电视上接踵而至的“婆妈剧”变得越来越极端、洒狗血、不真实,曾经最为畅销的“婆妈剧”怎么就走火入魔了?
婆妈剧“部部惊心” 观众患上“恐婚症”
纵观近期荧屏,真是“满台的婆婆妈妈叫喳喳”。
刚在东方卫视播完的《当婆婆遇上妈》里,潘虹饰演的婆婆从儿媳进家门便开始搅和儿子离婚,不但要求儿子上缴工资,还纵容女儿欺负媳妇,纵容儿子用婚外情驱赶儿媳,扮演婆婆的潘虹在剧中使心眼、耍手段、玩阴险,天天整媳妇,还因此获得了个“极品变态婆婆”的称号。当然,最新的趋势是,“妈妈”也来加入混战,剧中,婆妈直接在小两口的婚礼上大打出手。
“婆妈剧”扎堆,要吸引观众眼球,只能让“战火”不断升级:上周在安徽卫视落幕的《娘家的故事》,如今拍到第三部,电视台打出的宣传口号就是婆媳战争将持续升级,苦情媳妇将更揪心,甚至还加入了夺夫大战等狗血情节。《青春期撞上更年期》里婆婆大包大揽儿子的婚事,儿子则在婚后让前女友搬进家来住;《婆婆来了》里,婆婆一家人把儿媳的宠物做成晚餐,还合谋打算卖儿媳的房子……
而在观众们眼里,有人爱它细节真实,有人怨它“乱洒狗血”,甚至有人称因它有了“恐婚症”,还想把剧中人物“拖出来打一顿”。
“最牛婆婆的信”正好规避剧中矛盾
回头再看赵女士给女儿看的那封“最牛婆婆写给儿媳妇的信”,信中对婆媳相处最容易产生矛盾的六大问题——经济、房子、孩子、生活方式等进行约法三章,井水不犯河水。
比如“我和他爸养了他20多年,不求回报,也不用你们给什么生活费什么的,但是我们将不会就你们的生活再提供经济支持”;“家有没有保姆我不管,但是当我们去你家的时候我是不会帮忙干活的。你要是嫌麻烦,我请你们出去吃饭倒是没问题”;“有了孩子,你做月子我不想管,主要是产妇情绪不稳容易拌嘴,伤了和气就不太好了。我会给你雇一个月嫂,雇一个保姆,人请你事先选好,我来付钱”……
虽然少了点人情味,但赵女士的女儿“叶子”却认为,这样的婆婆比电视剧里那些好相处多了,“最近荧屏上接二连三的‘婆妈大战’,看得我都要恐婚了。然后又有人说,生活比戏剧更离奇,前几天还爆出‘婆媳互砍’那么血腥的新闻,难道婆媳关系真有那么难?”
“婆妈剧”的路该怎么走
究竟是什么让“婆妈剧”前赴后继,并且走火入魔?
“这类剧再狗血却永远不愁没观众,对制片方和电视台而言,这是相对安全和安稳的选择。”《谁来伺候妈》的导演余淳坦言,家庭伦理剧的确有跟风之嫌,拍来拍去都是一个家庭里的那些事儿。曾执导《老牛家的战争》、《李春天的春天》等多部家庭伦理剧的他也承认,现在的家庭伦理剧都是将生活中的某一段故事极致化,看多了就会乏味。别说观众,就连他自己都有些“疲劳”了。
而同类的戏一多,自然想着走极端,于是原本最接地气的婆媳剧,因为要刻意制造激烈的戏剧冲突,而变得不合乎常理。
当然,口碑佳的剧也不少。导演赵宝刚就曾评价《媳妇的美好时代》:“这是部好剧,至少在婆媳关系普遍难处的观念下,这个剧具有文化引导作用,它告诉观众婆媳关系是可以相处好的。”
而这部被赵宝刚称之为“具有文化引导力”的作品就是出自著名女编剧王丽萍之手。
尽管目前婆媳剧有泛滥的趋势,王丽萍却认为,只要找对了切入点,家庭伦理剧还是能像爱情剧那样经久不衰,“创作者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避免进入创作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