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网友看春晚变迁:从期待它如何"造星"到"数星星"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1月29日 16:13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0)
巩汉林、赵丽蓉

  甭管老百姓如何评价央视春晚的质量,这每年一次的“中国年夜饭”,其造星能力不容置疑。如果没有春晚,赵本山、刘谦、费翔,可能都无法拥有今天的地位。

  央视自1990年起评选“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此外,记者翻阅了媒体对1983年至1989年春晚的报道,综合统计发现,春晚在创立初期造星能力较强,几乎每年都能有新的“人气王”诞生。但如今,这座“造星工厂”的产量呈下降趋势。

  今年特点

  还靠大腕坐镇 挖掘力度不够

  纵观2012年春晚,基本上全靠明星撑场。

  今年春晚的舞台上,歌舞类节目有宋祖英、杨丽萍等大腕“坐镇”,小品类节目有冯巩、黄宏、蔡明等“熟面孔”。此外,王珞丹、冯绍峰、沙溢等正当红的影视明星来跨界助阵,费翔、韦唯、张明敏等一批曾经的春晚人气王回归。

  至于龙年春晚推出的“新人”,如相声演员曹云金、刘云天,他们在民间早已有了较高的人气,至于萨顶顶、李玉刚等歌手,虽然初次上春晚,但此前在乐坛名气已经很响了。

  看春晚,不再是看它如何造星,而是在晚会上“数星星”。

  阶段回顾

  上世纪80年代 每年都冒新星

  对演员而言,能上春晚就是实力的象征。此前,几乎每年的春晚都能有些明星一鸣惊人,早期的宋祖英、蒋大为、董文华、宋丹丹、赵本山,都是在春晚上一炮而红。近些年,刘谦、邰丽华、“吉祥三宝”组合等也是通过春晚为人熟知。

  记者统计发现,各媒体推选出的上世纪80年代春晚“人气节目”共18个(注:一位演员在一台晚会上献唱多首歌曲,按一个节目计算),演员总共23人,每位演员出现在“人气节目”榜单上的次数都只有一次。

  但是,仅仅这一次的“成名”,却可以让这些演员受用终身。比如1986年的苏小明,一曲《军港之夜》令人无限神往海军生活。还有从1987年的春晚火起来的费翔,《故乡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出尽风头。

  上世纪90年代 歌舞小品打擂

  如果在央视春晚30年的历程中找出“黄金十年”,那就当数上世纪90年代。这从央视公布的最受欢迎春晚节目就可以看出来,无论歌舞类、小品类的评选结果,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

  在这10年间的歌舞类一等奖作品中,出现两首两岸三地歌手共同完成的歌曲,分别是《心中常驻芳华》和《大中国》。1997年春晚上董文华演唱的《春天的故事》,至今仍被传唱。

  此外,毛宁的《涛声依旧》、那英和王菲合作的《相约98》、刘欢的《好汉歌》等都是在这10年间出现在春晚舞台上的优秀作品。

  在小品类作品中,赵本山已经登上春晚舞台,但赵丽蓉、黄宏等演员也拿出了《打工奇遇》、《鞋钉》等优秀作品,足以与赵本山PK。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阶段,相声已经呈现出走下坡路的状态。这10年里“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戏曲曲艺及其他类”评选中,有9次都是由牛群、冯巩合作的相声当选一等奖。

【编辑:鲍文玉】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