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高唱灰色儿歌: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
“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夜来大狗熊,谁都跑不了。”低俗、灰色、无厘头,甚至是暴力,构成了流行于当今校园中的灰色儿歌。反观绿色儿歌,占据主流的仍是“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这些几十年前的作品。究竟是什么令灰色儿歌得到了滋生的土壤?
灰色儿歌已深入校园生活
现在孩子爱唱什么儿歌?上周记者来到本市某小学进行实地调查,没想到每个小朋友一口气都能背出十几首。然而这些在学生们口中流行的儿歌听起来却“怪怪”的——
诉苦发泄型:“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最辛苦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抄抄抄,考试的绝招”。
无厘头调侃型:“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老妈走了,老爸最凶,天天把我骂得一窍不通;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才是真的真心英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听扑通跳水声,一个猛子扎下去,捞起一看是汪伦”。
反叛型:“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帅哥没人陪,四年级的美女没人追,五年级的流氓一大堆,六年级的情书漫天飞”“小弟弟,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咔嚓咔嚓咬死你”。
“这是‘灰色’儿歌。”天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王虹翔主任告诉记者,现在孩子们学习压力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孩子们把“灰色儿歌”当成了自己宣泄情绪的工具。
记者现场教了一首儿歌,反而没有激起孩子们的兴趣,“真土,和我们平时说的差远了!”
老作品换汤不换药 新作不赚钱很匮乏
“我都不知道他从哪儿学来的。每次从学校回来,他总能哼出点儿新鲜段子!”彤彤妈妈很着急,“我叫他不要学这些,可彤彤的回答理直气壮:我们学不到别的儿歌啊。”
带着彤彤的疑问,记者来到本市图书市场,发现儿歌书籍种类多达百余种。但大部分儿歌都是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流传于世的老作品。光是1956年诞生的儿歌《小燕子》,就同时被4本不同的儿歌集收录,其余像《小白兔》《两只老虎》《丢手绢》等老儿歌也依然是主打。此外,与儿童连环画、奇幻读物相比,儿歌类图书销量也远不如前者。一名小学生直言,他们平时都看漫画书,“儿歌太幼稚,我都多大了啊!”
“现在写儿歌的人少了,好作品也少了。”中国当代儿歌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张春明向本报记者指出,如今的儿歌作家大多已步入老年,新人新作并没有大量涌现,其中的好作品较为匮乏。“如今儿歌圈里其实也存在一些优秀的年轻作者,他们的作品并不差,但是却遇到了难发表的问题,因为出版社仍然习惯于向知名度高的老作家约稿;即使好作品能够发表,也仅仅局限于几本书,传播力度远不如灰色儿歌的口口相传。”记者了解到,由巴南儿童文学研究会主办的内刊《巴渝儿歌》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份儿歌刊物,印刷量仅为1000余份;各出版社给儿歌作者的稿费也普遍偏低,以至于创作儿歌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数写手为赚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青睐于写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