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蝙蝠侠"枪击案:是电影渲染暴力造成暴力泛滥?
一周一位24岁的美国人詹姆斯·霍姆斯成了全球最知名的人物,他化妆成电影《蝙蝠侠》中的小丑,带着多支步枪,血洗了一家正在上映《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的电影院。在电影中,蝙蝠侠是能拯救全人类的英雄,但在现实中,蝙蝠侠却没有出现。而营造了众多暴力对抗效果的导演克里斯弗·诺兰只能用“彻底崩溃”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此次枪击应该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因为,这种案件的发生非常之少,而且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不知道这位凶手的做案动机。
在案件发生之后,人们开始再次讨论美国的枪支问题以及娱乐产品中充斥的暴力问题。但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讨论仍然是无解的。
就电影而言,不断创新或说不断刺激观众是永恒的目的,在科技与金钱上占据优势的好莱坞更是如此。
比较一下90年代的“蝙蝠侠”与近年的“蝙蝠侠前传”,之前的可能更喜剧,而现在的则更可怕、更具毁灭性。在这部电影中“小丑”这个坏角色已经被赋予探讨犯罪心理学、犯罪社会学的意义。
只要是看过些电影的人都明白,为了树立、塑造正面角色的形象,负面人物必须越来越有本领,这就是所谓的挑战。如果没有了难度极大的挑战,也就没有英雄的高大形象。
正因为此,为了制作酷、炫的电影,酷、炫的正面人物,那么,反面人物也必须更酷,更坏,更有危胁,更有某种极端的世界观,甚至,这种世界观还有很强的正当性,并颇被人们同情。于是,在大片中世界观的模糊就越来越成为常规,大体上的恶人都可能有可怜的、被伤害的经历,之后,他们开始用一种极端的手段复仇,或是用一种极端的手段制造动乱以便引人关注。一般而言,创作者都会将原因进行分解,而最大的原因一般都是社会造成的,而另一些大多来自幼年的家庭创伤。
对于一般观众而言,看这种大片也就是为了图个乐,没人愿意与自己对比,但是,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受到过类似伤害的极个别者就不同了。这种描述可能正好激发了某种认同感,而更加极端,可能在一念之中,最终将想法变成了行动。
此次枪击案发生之后,人们所能采取的手段有限,而争论与争议也没有太多新意。华纳电影仅仅停办了巴黎首映式,不公布首周票房以及删去一些爆炸、枪击画面,这部电影仍然将在全球上映,而且,这部电影可能会由此拥有更多的观众。
争议与争论仍然是一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无解之争。是电影渲染暴力造成暴力泛滥,还是暴力泛滥本身就存在,电影只是一种映像的反应,这个谁也说不清楚。
至少,电影方会说,电影中的危险人物,危险行动是客观存在的,此次枪击案就是一个例子。只是在危险分子开枪血洗影院时,蝙蝠侠却没出现,因为他只是一个虚构的英雄。电影所营造的英雄在次枪击案中被粉碎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好莱坞宣传的美国人拯救世界,保护人类的传统认识是极不可靠原,真正可靠的还是自己买支枪来保护自己,此次事件之后,也许枪支会卖的越来越火。
只是我们之后还敢去美国的电影院看大片吗?至少和那么多多带着枪的美国观众一起看电影,你要没有点胆量肯定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