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王刚坦言砸瓷器为收视率:必须有这么一个悬念

2012年08月21日 16:07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0)
王刚坦言砸瓷器为收视率:必须有这么一个悬念

  众所周知,作为收视率颇高的收藏类电视节目,北京电视台的“天下收藏”和其他同类节目不同的是,它并不以收藏品的惊人价值吸引观众的眼球,而更加注重藏品的真假鉴定。节目中,主持人王刚有一把紫金锤,如果经在场专家鉴定持宝人的瓷器为假,在双方签署协议后,他会挥起紫金锤将“赝品”砸碎。日前,首都博物馆和“天下收藏”栏目组联合举办了《“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从被砸掉的300多件“赝品”瓷器中选择了30余件精品,同首博的馆藏珍品对比展览。著名收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等反复观看展览后报料,称该栏目“所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

  【质疑声声】

  “真品”被砸真让人心疼

  在《“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上,一些藏家边参观边叹息,甚至有人说:“他(王刚)可真敢下锤。太可惜了!真让人心疼。”有十几年收藏经验的北京藏友张远芳,站在一件“当代仿品”——“乾隆款珐琅彩开光山水纹双象耳瓶”前连连叹息:“你看这上面的蓝釉料,得是当年进口的蓝宝石,只有宝石釉才会发出这种光亮;这粉彩画得多好,得是大师级画家的手笔……赝品不可能用这么昂贵的原料,有这么精湛的工艺。当代人想做出这种水平的瓷器,那得好几个大师通力合作才行。”一件件“赝品”看下来,收藏家宁玉新得出结论:“这里的‘赝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真品,而且三成是珍品。我敢为我的言论负法律责任。”

  【栏目回应】

  鉴定过程严谨绝不会砸错

  《天下收藏》的制片人韩勇在回应此事时态度明确:“我们绝不可能砸错!”韩勇告诉记者,虽然观众在节目当中只看到三位专家,但他们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专家库。“专家库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来自专业机构的专家,如博物馆和文物局的鉴定专家;二是拍卖公司的高级从业人员,他们多是拍卖公司的业务带头人;三是高端艺术品行业当中的经纪人。每一件瓷器,至少要由3至5位专家鉴定,并且实行一票否决。而且我们是把最有把握的瓷器拿出来做节目,绝对不会砸错东西。”

  节目相关负责人翟健民则表示,整个鉴宝过程是非常严谨的,并非像节目中展现的那么“轻巧”。“因为电视台会控制30秒之内讲完一件作品的点评。我们只能举例说胎质疏松、人为做旧这些很简单的特点。其实,最后我们在现场还会录制一个短片,为观众详解这件东西到底哪里不对——这是很专业的,会从造型、画工、胎釉、款识等做全面的讲解。只不过因为节目时间限制的原因,多数时候都没办法播出。同时,电视台做节目,还得讲究娱乐性。如果整个节目都落在鉴别真伪上,会比较枯燥,普通观众又不爱看了。”

  “仿品本身有低仿、中仿、高仿之分,我们这次选出来进行展览的几十件东西,90%以上都是高仿,而且是近十年八年仿的,品质非常高,一般观众或是藏家隔着玻璃看,会觉得很像真的。毕竟瓷器这个东西,很多是要上手了才能感觉到。”翟健民对观众为什么会认为他们把真品当赝品给砸掉了表示理解,他也十分相信自己的眼力,“我1973年入行,平均每天看二十件东西,砸错的可能性连0.1%的几率都没有。”

  【当事人说】

  我要去牛津大学做鉴定

  自己的宝贝被砸,而被砸瓷器的真假之争又日益激烈,那么持宝人作何感想呢?吕献珍是文化部艺术品鉴定委员会的成员,虽然自己就是陶瓷鉴定专家,但在2008年,他收藏的一件“元青花瓷器”在节目中被当做仿品砸掉了。直到今天,他都“不服”。“当时,一位朋友问我借一件元代的玉壶春,说去参加一档鉴宝节目。他跟我说,节目请的是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人。我对自己的瓷器有信心,同时也相信这些专家能看明白,就借出去了。没有想到,节目请的专家最后把我的瓷器给砸了。瓷器被砸后,我拿着碎瓷片到很多机构做过科学鉴定,结论证明这瓷器是真的。我到今天都认为我的瓷器没问题。瓷片我还留着呢,有机会我会去牛津大学做权威鉴定。”吕献珍告诉记者,那件元青花当年是他花58万元收的。“那个品种在目前的考古中是比较少的了,而且是个完整器。几百年的文物,老祖宗留下来的,一锤子给砸了,谁不心疼啊?!如果它还在,现在至少价值上千万。”

  【王刚说法】

  我没有失误过

  问:在你砸过的赝品中,有失误的时候吗?

  王刚:没有!因为它们都是经过专家鉴定的。另外,它们绝大部分对我来说,犹如开门进来一人,是男是女,一眼就能分清吧!除非有那种过度化装甚至做了“变性”手术的,才得仔细辨认一下,看看皮肤粗糙不,手脚大不大;男装女,喉结掩盖不了呀等等。当你看得多了,就熟能生巧了。

  问:为什么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对待赝品!

  王刚:简言之,就是恨啊!恨那些造假、贩假者,同情进而警醒那些上当受骗的藏友们。这么做,实在有些现实关怀在里面。我在这行里待久了,耳闻目睹太多太多穷其一生积蓄,买到的全是赝品的辛酸故事。这就让我下决心,在节目中淡化人们最关心的价格因素,而是突出对瞎活(假货)的鉴别与打击。

  问:目前对于“砸”有很大的争议声。

  王刚:说句实在话,如果我要不砸,这个收视率肯定要降的,因此就必须有这么一个悬念,要触目惊心。做这个节目,主持人要担很大的干系,一不留神,把真的给人砸了就惨啦。

  【专家观点】

  应立即停止砸瓷

  雷从云:我在很多的鉴定场合,见过太多的民间藏品,都是以这种极不负责任的方式被“毙”掉的。不给民间收藏的瓷器正名,不仅极大伤害了民间藏家的感情,还造成了瓷器的大量外流。这些年,我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见到许多这样流出去的瓷器,都非常的好,而且他们收的价钱还很低,人家跟我说:“这些都是你们不要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

  董浩:王刚对赝品、高仿品是深恶痛绝,赝品将他坑得够呛,但我不太赞成“一锤子”。参加电视节目的一些藏家,很多也出于爱好而收藏,也是偶尔为之,把人家挺有感情的东西一下就砸了,我就看不下去。我跟王刚说:我希望在你这儿做清洁工,扫点瓷片回去。 (央视主持人)

  姚政:《天下收藏》更应该立即停止“砸瓷”的行为。同时,对已经被砸的瓷器和碎片进行封存,进行科学仪器检测。在必要的时候,甚至不排除采取诉讼的方式,将这些瓷片交到有司法鉴定资质的单位,进行“微痕鉴定”。(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

【编辑:蒲希茜】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