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娱评:王刚,“鉴宝锤”还是慢慢放下来吧!

2012年08月22日 15:15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娱评:王刚,“鉴宝锤”还是慢慢放下来吧!
插图/王金辉

  北京电视台的“天下收藏”并不以收藏品的惊人价值吸引观众的眼球,而是注重藏品的真假鉴定。节目中,著名表演艺术家、主持人王刚有一把紫金锤,如果经在场专家鉴定持宝人的瓷器为假,在双方签署完协议后,他会挥起紫金锤将“赝品”砸碎。著名收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等反复观看展览后称,该栏目“所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

  就算是被砸碎的是所谓的“赝品”,藏品,不仅是文物,也是草根基层旺盛的藏宝热情,以及对典藏文化的淳朴热爱。经济条件好了,更多人愿意将兴趣和资金,投向藏宝、收藏,通过收藏,释放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敬仰和膜拜,让更多源远流长的文化典籍、宝贵文物得到保护。中国近些年收藏文化不断发展,与这种草根推动,关系密切。

  现在,因为藏品有“问题”就一锤子打碎,打碎的是文物,也砸碎了收藏人的热忱爱戴。毕竟,每一个藏品对于收藏人而言,都有一段与众不同的特殊感情、精神历程,公共文化平台应该最大化尊重和保护这种文化感受、朴素的文化真情。单单过分强调藏品的真伪和经济价值,而对于其中透射出的人文内涵、与众不同的把玩、玩味,视而不见,谁说不是一种粗鲁简单的文化愚蠢呢?

  对民间藏品过于粗暴还造成了文物的大量外流。“这些年,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见到许多这样流出去的瓷器,都非常的好。而且,他们收的价钱还很低,人家说:‘这些都是你们不要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雷从云告诉记者,就他所研究的元青花瓷器而言,民间的力量确实“不容小觑”。所以说鉴宝过程不够精心、不够慎重、不够科学、缺乏稳妥,还会影响中国文物发展的安全和公信力,也非虚妄。

  况且从鉴别的程序上来说,就算是鉴别者是权威专家,也难免会有“眼花”的时候,谁能保证鉴别真的就能“万无一失”呢?正如有藏品被砸的收藏者提出的质疑,“我到今天都认为我的瓷器没问题。瓷片我还留着呢,有机会我会去牛津大学做权威鉴定。”“瓷器被砸后,拿着碎瓷片到很多机构做过科学鉴定,结论证明这瓷器是‘对’的”。

  任何口头承诺都是靠不住的,真正的鉴别,还是应该有一个科学、稳定、规范的程序,而不是少数专家说了算。否则,就是一种草率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健民研究员说,“对这些民间收藏最大的抢救和保护,就是对它们认可,先别忙着否定、忙着砸掉它们,安下心来好好研究,必要的时候引入科学鉴定。”是很有道理的。

  高高举起的“鉴宝锤”还是慢慢放下来吧,多听听公众对科学鉴宝机制的呼唤,多尊重公众对民间鉴宝的热情,多对民间藏宝人多一些尊重和善待,这才是最应该采取的方略,而绝对不是“一锤子打碎”。

  耿银平

【编辑:鲍文玉】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