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映褒贬两极 画面有深度结尾仓促
史诗大片《白鹿原》从9月15日开始上映,对于这部电影界期待了十几年的片子,上映两天后,出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学界认为影片叙事宏大,画面有深度,但观众认为故事凌乱,结尾仓促。本报记者在观看本片后,对其各项指标给了一个参考分数。
剧情
故事凌乱结尾仓促
评分:8.5分
《白鹿原》原著给我们讲了一段恢弘的历史,故事相当精彩。而改编之后的电影,将其压缩到两个半小时之内,党争、风水、战争的情节,以及百灵、朱先生、冷先生、鹿兆海、白孝武等重要人物被删减掉,当然这不能怪制作方,毕竟电影的容量有限。但从最初的五个小时,到后来的220分钟的导演版,到150分钟的公映版,不能不说对故事的损伤较大,原著史诗般的宏大格局骤然缩小成了个人情感的纠葛,观众们的失落情绪也不可避免。尤其是结尾处,日军飞机在白鹿原上扔下炸弹,鹿子霖消失了,白嘉轩呼喊着他的名字,几句老腔唱了起来,电影结束。可主要人物的结局完全没有交代,显得相当仓促。片中引起争议的张雨绮的情欲戏其实相当干净,基本处于想象阶段,如果这个尺度还被抨击,那确实有点吹毛求疵了。
演技
群众演员是亮点
评分:6.5分
片中几个主演的演技基本“可弹可赞”,张丰毅、刘威、吴刚三位老戏骨演的老一辈,功力深厚,基本符合原著的人物刻画。而张雨绮、段奕宏、成泰燊、郭涛的选用很有问题,那种挣扎、冲击的内心戏表现很弱,尤其是后三位演的是20来岁的年轻人,但脸上的皱纹怎么也遮不住,经常和老爷子站在一起像兄弟俩。但剧中的各种群众演员绝对是亮点,无论是唱秦腔的戏班子,还是演兵痞的杨排长,都叫人眼前一亮。
制作
国产片难得之作
评分:9分
本片的制作是国产片中少见的高水平,金黄的麦浪、写意的黄土地、苍凉的牌坊、豪壮的秦腔、嘶哑的华阴老腔,厚重的画面感与原著的宏大题材相当匹配。片中布景、服饰、调色都是精心制作,令人印象深刻的秦腔、搅动味蕾的油泼臊子面,带有浓厚的陕西风情。从制作上说,本片颇具大片风范。
平均得分:8分
总体评价:推荐(对于有《白鹿原》情结的人,观看要有思想准备,肯定赶不上原著。没看过原著的人值得一看。)
有人在赞
一位资深女影迷:影片的品质好坏,第一印象就是画面,看完全片,脑海里全是那些金黄的麦浪、远处的牌坊、威严的祠堂组合起来的画面,很壮观,有油画般的品质。
电影学者杜庆春昨日在微博上写下这样一段评价:影片用“质朴”而“结实”的方式规避了各种张扬和浮躁,让作品安稳下来。超过《霸王别姬》和《活着》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作品。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苏牧:在接近三个小时的电影中,王全安展现的是一部渭河平原几十年变迁的史诗画卷。小说中白、鹿两家为了争夺白鹿原的统治权争斗不已的情节在影片中被故意弱化,在性与政治中,王全安选择表现主人公最原始的欲望。没有故弄玄虚,没有严肃说教,说白了就是拍了一个大家都能看得懂、好看的故事。
有人在弹
《白鹿原》的删剪已经触动筋骨,豆瓣网友“野合万事兴”很郁闷:“倒也并没有支离破碎到看不下去,但有些断断续续,而且,最郁闷的是没有结尾,怎么日本飞机飞过来轰炸下就没了?黑娃、白孝文、鹿兆鹏这几个人也没个交代,难道还有续集吗?”
电影去除了枝蔓,比如将白灵、鹿兆海等好几个人物去掉了,这在电影是必要,不过这使得号称是家族小说的《白鹿原》不那么成其为“家族”了。时光网的评价说:“很多情节都不够深入,说得好听是意犹未尽,说得不好听就是浅尝辄止。仿佛电影就是匆匆忙忙地把小说里的几处重要些的情节用影像还原了而已。”
虽然情欲戏删得很干净,但情欲还是很有克制地躲在镜头之后。几经删剪,导演王全安还是留下了很多自己夫人张雨绮的镜头,她与多人的感情纠葛贯穿全片。也难怪有观众戏称:该影片应该叫《那些年,田小娥和她的男人们》。
据悉 到昨天,《白鹿原》的全国排片已经到3320场,只比《敢死队2》落后300多场。而在西安,《白鹿原》的排片与两部好莱坞影片相比,已经取得了压倒性胜利。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