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解密郭德纲上春晚未能取代赵本山原因(图)

2013年02月22日 15:40 来源:今晚报 参与互动(0)

  赵本山,这个长着一副标准的“猪腰子脸”,头戴一顶破帽子,言谈举止间流露着农民式幽默和狡黠,叱咤央视春晚舞台21年的“小品王”,在2013年春天出人意料地宣布“隐退”了。 没有赵本山的春晚还是春晚,它可能更时尚,更新潮,更具视觉美感,却少了笑声,少了高潮,对习惯于将本山小品当做大餐上一道主菜的亿万观众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憾事。

  记得几年前的一个除夕夜,记者致电冯骥才时,问他是否正在收看央视春晚,他说,等赵本山的小品播出时再看。从平民百姓到社会精英,几乎无一例外地喜欢赵本山的小品,可谓老小咸宜,雅俗共赏,这难道不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吗?

  赵本山的“隐退”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意味着央视春晚小品的黄金时代已一去不返。在赵本山离去后,央视春晚舞台将面临一个青黄不接、小品无“王”的境况,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忧虑。

  春晚相声难敌小品

  赵本山走了,郭德纲来了,央视蛇年春晚导演的本意大概是想让郭德纲取代赵本山留下的“真空”,不料,郭德纲和于谦的相声《败家子》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招致一些网民的吐槽。

  为何郭德纲未能取代赵本山?

  首先是相声本身的问题。

  作为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原创性是一个重要指标。但郭德纲和于谦的《败家子》却给人似曾相识之感,其中一些内容和包袱或者以前“抖”过,或者借鉴了网络段子,无论是新鲜感还是“笑果”均差强人意。另外,首登央视春晚舞台的郭德纲还是有些紧张和不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正常发挥。

  其次,相声与小品虽然同属“语言类节目”,却有着不同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严格说不具有可比性。纵观三十一届央视春晚,观众对小品的兴趣要明显大于相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小品在表现手法的丰富性上要远远超过相声:相声通常是两个人站在固定的位置上三翻四抖、说学逗唱,主要靠的是嘴皮子功夫;而小品作为一种戏剧形式,却可以通过服、化、道等综合手段营造剧情所需的环境氛围,通过相对广阔的表演空间和肢体动作塑造人物,因此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以赵丽蓉、巩汉林的小品《如此包装》和《打工奇遇》为例,除了对社会不良风气的讽喻和妙趣横生的情节外,在表现手法上也多有创新:不仅有相声的说、学、逗、唱,还有舞蹈演员的伴舞和赵丽蓉的书法表演,可以说,演员的十八般武艺都被派上用场。赵丽蓉生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过,“十分钟的小品,包袱要一个接一个,多火也不嫌火,出场就得‘大卡嚓’,叫做‘顶门包袱’。你的小品,不可信不行,不逗乐不行,还得讽刺得是地方,所以小品是一种很难的艺术……小品不同于相声,它是小戏,语言和动作都要从人物出发,表演手段越多越好,演员的招数越多越好”。

  由此可见,央视蛇年春晚郭德纲未能接棒赵本山,实非郭德纲之过,而是春晚中的相声竞争不过小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足鼎立”各臻其妙

  在已经过去的三十一届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喜剧小品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深受观众喜爱。而小品繁荣的最大原因,是人才济济,群星璀璨,你方唱罢我登场,形成一个强大气场,堪称小品的黄金时代。其间,有三对小品组合实力最强、人气最高,可谓“三足鼎立”,它们是:赵丽蓉、巩汉林的“母子”式组合;陈佩斯、朱时茂的“正反”式组合和赵本山、宋丹丹的“夫妻”式组合。

  赵丽蓉首登央视春晚,是她与侯跃文联袂表演的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这位“老来红”的评剧演员,在小品中充分表现出她自然、亲切、幽默的表演风格,尤其是她的宝坻口音,十分接“地气”,很快为观众所接受和喜爱。赵丽蓉的最大亮点是人老而心“潮”。她不仅对传统的东西手到擒来,对流行文化也兴趣颇浓,《昨夜星辰》的插曲和席琳·迪翁的《我心依旧》,都唱得有声有色。最成熟的作品是她与巩汉林的《如此包装》和《打工奇遇》,在这两个小品中,她将一位不肯趋从“时尚”的朴实倔强的老太太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可爱之极。

  从《吃面条》到《主角与配角》,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是最早登上春晚的“压轴”大戏。陈、朱二人同为电影演员,片场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因此这类小品,更像他们的本色表演和职业生涯再现。陈、朱组合的最大特点是“一正一邪”,浓眉大眼的朱时茂与贼眉鼠眼的陈佩斯即使变了行头换了位,也难以改变其深入骨髓的角色类型,戏剧冲突、噱头与笑点由此而生,令人忍俊不禁。

  在小品演员中,赵本山是一个“后来居上”者。当他被姜昆从铁岭“挖”来,首登央视春晚舞台时,已是1990年。在今天看来,他早期的《相亲》、《我想有个家》等小品,表演上尚显青涩。成熟期的赵本山小品大致可分三个系列:与宋丹丹的“白云黑土”系列;与范伟、高秀敏的“卖拐”系列;与“赵家班”弟子的“不差钱”系列。有评论说,赵本山与春晚的结合,就是“江湖”与“庙堂”两个话语系统的对接,想来是很有道理的。在赵本山看来,小品这块市场就是“俗”的市场,必须接地气、跟百姓贴心,需要把握的分寸就是“不伤大雅”。赵本山在“俗”与“雅”之间找到了一个契合点,使他的小品、包括经他改造的二人转,最终登上大雅之堂,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央视春晚的“小品王”。

  此外,蔡明、郭达、黄宏、潘长江、郭冬临等人的小品,一些当红影视明星加盟表演的小品,亦占据了春晚小品的半壁江山。还值得一提的是,央视名嘴崔永元、朱军、董卿、周涛、毕福剑,相声大腕冯巩、牛群也不时客串一把,尤其是将小品“植入”《小崔说事》、《艺术人生》、《星光大道》中,更增添了小品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

  黄金时代一去不返

  赵本山的“隐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以赵本山为代表的央视春晚小品黄金时代的终结。

  “无可奈何花落去”,央视春晚也未能摆脱“盛极而衰”的规律。深受观众喜爱的赵丽蓉走了、高秀敏走了,然后是范伟、宋丹丹相继告别春晚舞台,使孤掌难鸣的赵本山不得不将小沈阳等“赵家班”的弟子推到前台。新老交替是事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央视春晚舞台上也确实涌现出一批很有发展前途的小品新人(例如“开心麻花”团队)。但新人的培养尚须时日,像赵本山、赵丽蓉这种量级的小品演员,有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特殊土壤和条件,很难重现和“再造”。还有陈佩斯、朱时茂,因与央视春晚的“版权”纠纷而离开春晚,曾几何时,观众热盼他们重返春晚,春晚剧组也向他们发出邀请,二人却“好马不吃回头草”,一个说没有档期,一个说“移情别恋”,重返春晚希望渺茫。这样看来,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青黄不接、小品无“王”的窘境,令人忧虑。

  本山“转型”大有作为

  当一个明星宣布“息影”或隐退时,公众多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因为明星的这类表态不是心血来潮,就有作秀之嫌,往往不太靠谱。

  但此次赵本山在《郭的秀》节目中宣布退出小品舞台,却并未引起人们的质疑。这不是因为“江郎才尽”,不是因为“廉颇老矣”,而是因为大家确信,离开了央视春晚舞台,本山大叔不会悠闲,也不会寂寞——他还有“本山传媒”这个庞大文化产业,还有“刘老根剧场”这个二人转舞台,还可以拍电影电视剧。而正在各大卫视热播的《乡村爱情变奏曲》,则是由他领衔、“赵家班”弟子共同打造的“乡爱”系列剧的第六部。一部农村大戏连续拍了六部还意犹未尽,人气不减,这在中国视坛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乡爱”为何能一部部拍下去,成为每年春节档的收视热点?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在质朴平实的百姓生活中,注入了赵本山的喜剧精神,换言之,赵本山的电视剧与他的小品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乡爱”系列拍到第六部,多少有些捉襟见肘的感觉:叙事节奏显得更加拖沓了,不合情理之处更多了,广告植入更露骨更讨嫌了,播出后被观众吐槽也是正常的。例如在情节设置上,让一对上海母女放弃大都市的公司白领生活同时嫁到东北农村,似乎缺乏生活依据和可信性;象牙山本来不乏能人、精明人,却被两个并不高明的骗子骗得团团转,竟无一人警惕和察觉,也有悖人物性格的逻辑……所以看“乡爱”不是看情节,而是看细节。刘能与广坤见面就掐,不是为了争个芝麻绿豆大点儿的官儿,就是看谁家姑娘小子能早生贵子。到了王天来这一代,挖空心思琢磨的,就是如何谋取父辈的财产。编导正是通过这些看似庸俗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善意地嘲弄了人性的弱点。它像一面镜子,使观众在笑声中看到了周围的人群,也看到了自己,从而产生思考和共鸣。

  希望本山大叔“转型”后,将更多精力用到后面几部作品的打磨和提高上,为观众制造更多笑声和快乐。

【编辑:鲍文玉】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