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艺考一年热过一年 考生大多想当明星不想当艺术家

2013年03月04日 14:29 来源:上海青年报 参与互动(0)

image

  考生们在寒风中排队。本版摄影 记者 马骏

image

image

  他们是一群自称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他们拿着报名表奔波于大院小校;他们在每年的二月末三月初有人欢喜有人忧;他们尚未跨进象牙塔却已身浸现实,屡屡低头、妥协,最终让梦想成为“口上谈兵”。

  日前,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的艺考渐进尾声,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们在紧张、激动、疑惑、兴奋到失落中又将回到梦想的出发点重新开始各自的生活。

  本报记者通过两天来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初试考场采访老师和考生,加之五年以来对艺考的采访报道,发现了艺考之变。无论是院校考试要求之变,还是考生心态之变,都让人隐隐感到梦想的力量越来越轻。 本版撰文 记者 林艳雯

  梦之迷茫

  海投

  老师口述:“经常有考生要求换时间,其实他们对自身定位不是很清楚。”

  参加艺考的学生越来越多,各个省的艺考人数都在不断增加,但是艺考院校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招生名额并没有太多增长,以至于艺考成了比高考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不过,不同于高考填报志愿的严格要求,艺考对考生填报学校方面并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时间允许,一个考生大可以考遍所有的艺术类院校,成为“考霸”。于是,海投便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本报记者早在前年就采写过关于艺考生一人报名多家学校,结果考试也要赶来赶去抢时间,反而让表现质量堪忧。这一情况在今年变得愈加普遍,几乎每个考生都是“身经百战”,报名十几所学校不稀奇。

  有个学生,从青岛考试,一路考到北京,又来上戏参加考试,她说自己大概考了17所大大小小的艺术院校,“多考一点,总有一个能进吧。”抱着这样想法的考生比比皆是。

  接受本报问卷调查时,被问及海投了多少所学校时,六成以上的考生都是考了很多所的,几乎很少学生是只考了上戏一家的,而仅有的几个只报考了上戏一所学校的考生,给出的理由都是图方便、随便考一下,“因为我爸妈也不支持,我自己也没什么把握,不想大费周章地从上海去外地考试,所以就随便考一个上戏。”

  对于考生的海投,老师的态度有所不同。上戏招生与毕业就业工作办公室主任徐咏直言,海投其实是考生对自身定位不是很清楚的原因,“一下子报七八个专业,或者很多学校的学生很多。”

  她更是向记者透露,上戏在北京招生时,经常遇到要换时间的考生,“因为北京学校比较多一点,中戏、北电、中传、我们上戏,而且我们上戏的播音系是比较出名的,报考的人很多,有的考生时间冲突但是不想错过,就来和我们商量。”她说,有时候和几个老师还开玩笑说,索性几大艺术院校在一个考场一起考算了,各取所需。

  足见,时间冲突是常态。上戏副院长黄昌勇教授也坦言,学生海投他可以理解,“每个学校对考生的要求不同,有的考生可能不适合中戏,但是适合北电,这都有可能,所以我还是支持的。”

  不过,他并不建议给考试时间冲突的考生换时间,他透露,上戏今年取消了现场报名,所有报名付费都是在网上完成,这也是为了给“变换考试时间上一道枷锁”,他还是希望学生能对自己有一个了解,适合怎样的学校和专业,而不是追梦追得如此迷茫。

  梦之脆弱

  放弃

  考生口述:“我就是喜欢,所以来试试,考不上就好好高考听父母的安排。”

  刚走进考场,记者就看到一个外形看起来清纯干净的女生,一个人坐在考场外的长凳上候场。户外气温大概只有零度,她很瘦,有些瑟瑟发抖,面色看起来有点沉重。

  记者上前询问,怎么一个人来考试,没有朋友或者父母陪同。这位女生坦言:“我父母不支持我,不让我学,但是我自己很喜欢播音,所以就来试试看。”那么,如果没有考上呢?还会坚持吗?明年会仍然来考吗?女生几乎没有经过思考就脱口而出:“不会。如果没有考上,就听父母的在六月份参加高考,随便上一所大学,我的文科成绩大概勉强能上二本吧。”

  这不是唯一一个随随便便就可能放弃梦想的考生,记者在上戏初试现场追问了不少前来参加考试的学生,他们大多表示,就是来试一下,不行就继续高考上其他学校。

  徐咏也直言:“感觉现在的考生理性了很多。”少了前些年考生的冲劲和执着。黄昌勇教授也感慨:“现在的考生心态成熟了。”他们更懂得向现实屈服,也不再为梦想而“浪费青春”了。

  有一位来自重庆的姓李的考生,也是个女孩,大大咧咧的性格让她和记者的交谈也格外直白。她说,自己学了四年的表演,是中戏毕业的老师给她上的课,也上过几个月培训班,前后大概花去30万元,而她的追梦之路也一直在不断的放弃中进行。

  “其实我学了十几年的舞蹈,最开始是想考北京舞蹈学院的,但是家人都劝我说,人家都是很专业的人去考的,我肯定不行。然后四年前开始我转而想考表演。”她在北京报名了五六个学校,都没能通过初试,然后来上海参加上戏考试。

  记者追问万一还是不通过怎么办?李考生的回答依旧很轻松:“我父母是做生意的,所以条件还可以,他们希望我进他们的公司去上班。”这,又听到了梦被丢掉破碎的声音。

  梦之肤浅

  当星

  院长口述:“现在的考生太多明星意识,但我们想培养的是艺术家。”

  你想当明星吗?你想出名吗?大概很多艺考考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尽管有考生和家长对记者直言:“我家孩子文化科不好,所以就想来艺考,至少能有张大学文凭,这样也方便以后找工作,当明星什么的就别想了。”但考生对记者坦言,谁考表演系不想出名?谁考播音主持系不是为了将来能当上主持人,“难道我想像很多播音主持系出来的人那样去当婚礼司仪吗?”他们,都想出名。

  然而,这样的想法在黄昌勇教授看来略显肤浅,“现在的考生太多明星意识,都想当明星,想着考上表演系就能出名,但是我们学校更想培养的是艺术家。”

  马伊琍在回忆自己艺考经历时也谈到这一点,“当年我和爸爸坐着71路车到美丽园考上戏,发榜时不敢看,爸爸说他去看,考上了就会在马路对面冲我招手。我这个声音小得像蚊子叫的考生差点落榜,是时任系副主任佟瑞敏老师坚持要我这个学生,但以我当年害羞豁不出去的样子,估计现在也考不上啦。一直记得高中校长跟我的毕业谈话:不做明星做艺术家。”

  然而,像马伊琍一样渴望当一个艺术家而不是明星的考生,如今大概凤毛麟角了。

  一位考生对记者直言不讳:“我就想当明星啊,明星多容易赚钱?说实话,谁不想?”“人家范冰冰随便出席个活动就好几十万,随便一个代言动辄几百万,谁不想赚多一点钱孝顺父母,让家人都日子好过呢?”

  当记者抛出问题追问为什么只想当明星,不想成为艺术家呢?考生们更加直接:“先当明星,老了再成艺术家行吗?”“明星有什么不好?谁不想成为下一个范冰冰、下一个章子怡?”

  偶尔有一个考生说出:“我想当演员,是因为可以演绎和体会很多不同的人生,这是平常人没有的机会。”已经让人感到无比难得了,至少,他想当一个演员,而不是明星。

  考生特写

  A

  靠压岁钱追梦的湖南少年

  3月1日的上海寒风阵阵,在这个春寒料峭的早晨,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的招生大戏又拉开了帷幕。众多心中怀有一个艺术梦、明星梦的少男少女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一圆心中的梦想。记者在上戏门口观察到,有的考生有家长陪伴,有的甚至来不及放下行李,表情中既有紧张又有兴奋。同样紧张的还有一同而来的家长们,而在他们之中,一位满头银发的大爷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他似乎刚送完孩子进考场,就马上在门口的小黑板上看起了考试的信息,神情专注。这位大爷穿着黑色棉衣,看上去颇为老旧但是却整理得服服帖帖,黝黑的皮肤和质朴的气质似乎和周围一些较为年轻的家长们很不同。

  记者于是上前询问起来,大爷年纪大了,听力似乎有些问题,几番交流下来,记者得知老大爷姓舒,今年已经77岁了,来自湖南,今天是陪孙子一起来考试的。爷爷来陪考实属少见,记者不禁疑惑起来。“那他父母怎么没来呢?”“他妈妈生病了,在长沙看病呢,他爸爸陪她一起去了。”“那湖南离上海挺远的,你们怎么过来的?来上海感觉怎么样?”

  听到记者这样问,舒大爷一下子激动起来:“哎呀,过来可麻烦了。我们啊,先从村里乘车到县城,再从县城转火车到上海的!上海啊东西太贵了,住不起花不起……”老大爷说到这里表情很无奈,说这几天光坐车已经花了好几百元,十分心疼。

  说到这里,记者大概已经猜到舒大爷家中并不富裕,探听下得知,舒大爷的儿子儿媳都已经下岗了,现在没有收入,全家老小只靠大爷一千多元的退休工资过生活。

  这不禁让人更加困惑,因为报考艺校除了需要一身的技艺,其中的花费更是不少。为了考上,天赋之外更需要训练,许多考生要不就是从小练习的童子功,要不就是考前几个月请老师培训,动辄就是上万。这些开销对于舒大爷一家显然无法承受,那么他的孙子又是为何一心要进入这个代价颇为昂贵的行当呢?

  记者问起这件事情,舒大爷说孙子从小就喜欢表演,自己在家里自学表演、舞蹈。现在家里虽然穷,但是孩子喜欢,就还是支持。“没办法啊”舒大爷盯着上戏大门口说。

  在考试结束后记者采访了舒大爷的孙子舒显彤。问起报考初衷,他告诉记者,从初三开始,他就把每年的压岁钱攒下来,用这几千块钱去找老师学习舞蹈、表演、声乐和朗诵。他还说,现在正在上职高,但是他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对于表演的兴趣始终如一。

  此次,他也是专程来到上海,只报考了上戏这一家,“本来我准备还报上海另一个学校的,但是钱可能不够就没去。上戏最看重的是表演嘛,我就报了,第二就是人多,有挑战力。”

  记者问起他对于家庭经济情况怎么看,他说:“也许现在是会有负担,但是只要我考上,我想以后就不会是负担了。”

  今年的艺考竞争依旧惨烈,这位舒同学是否能考上,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当一个家庭负担如此沉重,艺考之梦是否能够实现,即使实现未来又会与舒同学设想的一样吗?而一旦梦碎,这个家庭能否再承受这个孩子的梦想,这一切都值得深思。

  B

  一个农村孩子的最后一次追梦

  许多经验丰富的考生已经总结出了一些“潜规则”,比如北电是最看重外形的,而上戏则更看重表演功底。但这并不说明报考上戏的学生就不美,在众多的考生中间仍旧是帅哥美女如云,外表太过其貌不扬的毕竟是少数。

  记者在上戏考场遇到的福建大男孩潘根大概就是少数外形并不十分出挑的考生之一。

  这次潘根由青梅竹马的玩伴陪同来到上海考试。还没开考的他有些微微紧张,但是在记者采访中也主动打开话匣子,表示自己虽然外形不够,但是相信自己的表演实力更能打动老师。

  记者在交谈中得知,潘同学并不像其他考生正处在高三,而已经是一个大三的学生了,“这次来,只有一个目的,”他斩钉截铁地说,“这是我给自己的第一次机会,也是最后一次机会。”

  他表示,由于招考有年龄限制,如果今年考不上,明年他就无法报考了,所以这次考试对他特别重要。而且他也只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一所学校,并不像许多人四处奔波。做出这样的决定更像是一种逼迫,有一种颇为决绝的姿态。说到为何要做出这样的决定,潘根说,这是给自己一次追梦的机会。

  他从小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对周遭的事情可以说有些冷淡,即使在家里也像是一个“透明人”。但是小时候家里附近的一场表演深深打动了他,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想要表演的种子,这颗种子慢慢发芽,直到两年前大一的时候,终于开花。那时候,他决定给自己两年的时间为今天准备,“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改变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沉默,就像是突破(自我)了一样,完全变了一个人。”

  他觉得从前的自己虽然有心,但是因为性格关系从不在学校里面参加一些活动或表演,而这两年时间里,他看了很多书和电影,在影像当中揣摩演员的神态动作和感情,有时候会在家里自己练习。对于他这样的改变,家里自然也是有所反应。

  他告诉记者,他的父亲非常反对,认为他不好好读书,十分不理解,但是他的母亲却站在他这边。他说:“实话说,我母亲只是一个农村人,没什么文化知识,但是她却很懂我,包括我这次来上海,她一直都很支持。”言语间能感到他深深的感恩。

  当记者问他对考试有没有信心时,他颇为乐观地表示对自己的表演还是很有信心的。上戏是许多人的梦,而这位孤掷一注的男孩,将他最后也是唯一一次的梦想押在了这里,不知道这里会不会成为他梦开始的地方。

  》记者手记

  只知明星饭好吃
  孰知一番寒彻骨

  他说他考了很多所学校,真的非常想当明星改变家庭命运,眼里满是焦虑。

  她说她父母收入不高却仍无条件支持,只希望现在的苦能换来她之后明星路的畅通,眼中写满神往。

  她父母经商家里条件不错,却不想按部就班而要闯出自己的演员生涯,口中信心满满。

  他们挤破脑袋、费尽心机、花光积蓄,只为了能考上艺校出人头地,因为看到明星钱好赚。

  孰知,一个天地一个我,千难万险可等攀。

  考场外,老父母脸上皱纹层层、手中行李件件、眼里期待款款,笔者忍不住想要抚平那皱纹、接过这行李、满足那期待,催他们离开这寒风瑟瑟的华山路一隅,去哪儿喝碗热腾腾的豆浆不好,偏要在这为儿女的梦想受罪,偏偏儿女们许还不知这千里迢迢,换来的可能是梦一场。

  仍然清晰地记得一个故事,是一个如今略有名气的演员告诉笔者的,“那一天是我第一次演有台词的戏,被导演骂得狗血淋头,不,确切说是被副导演,导演根本不屑骂我。”

  她长得不错,清秀干净,但是不肯妥协便一直得不到机会,演一些有的没的小角色,那是她第一次开口说台词,让她兴奋坏了,结果台词一直说得结巴,然后不断被骂,骂得很难听,“主演也朝我白眼,没人安慰我,更让我晴天霹雳的是要跳到冰冷的河里,而我正在生理期,那时大概是零度左右。”

  她的心和天气一样降到冰点,前后反复跳了十几遍,之后发烧了一个星期,也落下了病根,“现在每次生理期都很痛,而且有一些妇科病症。”那时她赚的片酬还不够买自备戏服。现在,她虽然已经毫无生计问题,但是,永远无法忘记最初的经历。

  其实,这又岂是这位女演员一个人的经历,那几乎是所有女演员的经历,林志玲摔下马险丢性命;李冰冰大冬天跳河;范冰冰连续工作三天没有合眼……这,是考生们没有看到的演员工作的常态。没有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

  如今这寒彻骨,更是从寒冷冬日里的艺考便拉开了帷幕。个个都砸钱上培训班,个个都奔波于多个考场,个个都从家乡千里迢迢,追梦没有错,而这还只是开始。

【编辑:蒲希茜】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