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电影成北美票房冠军 五月天新作跟风上映
本周一,台湾最热的乐队五月天宣布,他们第二部演唱会电影《5月天诺亚方舟》将于19日全面上映,全方位地重现了“诺亚方舟”这一系列五月天最为满意的演唱会。
巧合的是,在本周一公布的北美票房榜上,冠军也属于一部演唱会电影——英国偶像组合单向乐队的《单向乐队:这就是我们》上映第一周,就以1700万美元的成绩问鼎。
在这个粉丝电影泛滥的时代,歌手用另外一种方式,细分出了一个新的电影类型。今晨,美国RCA唱片公司公关经理克里夫·瑞根在接受本报记者连线时指出,年收入超过3000万美元的一线艺人的演唱会电影最为吃香,尤其是那些在青少年中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偶像艺人。有了足够的粉丝来捧场,演唱会就达到了二次圈钱的目的。
海外连线
目前,演唱会电影在中国刚开始起步,但在海外却早就蓬勃发展,并且拥有很多成功案例。
对此,美国RCA唱片公司公关经理克里夫·瑞根向记者坦言,在美国,有迹可循的演唱会电影已有40多年的发展史,几十年来这类电影的风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注重独特细节的描写变成追求场面的视觉盛宴。
据瑞根介绍,电影公司更愿意为年收入超过3000万美元的一线艺人拍摄演唱会电影,因为大腕拥有一众铁杆粉丝,这样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取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国外发展已成熟 滚石乐队是先驱
《法制晚报》(简称FW):美国的演唱会电影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
瑞根:在美国,演唱会电影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流行了,有迹可循的首部演唱会电影应该是1965年的《青少年国际音乐奖表演(The T.A.M.I. Show)》,当然与现在单个明星的演唱会电影有所不同。
如果说到单一明星的演唱会电影,人们印象中最早的应该是在1971年上映的滚石乐队的《给我庇护》,具体的票房现在已无从查找,但对于演唱会电影历史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正是在那之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演唱会电影。
FW:如今的演唱会电影有什么新特点?
瑞根:早期的演唱会电影更加注重所记录的演唱会的独特之处,纪录片的成分更多一些。
相比较而言,如今的演唱会电影更注重突出视觉效果,比如运用眼下流行的3D技术,令观众有身临其境演唱会现场的观影感受。比较著名的凯蒂·佩里的《部分的我》和爱尔兰U2乐队的《U2 3D演唱会》都是如此,虽然影片中也会有纪录的成分,但视觉效果才是影片更为追求的。
名词解释>>
演唱会电影
以歌手的演唱会现场实况为主题,配以人物、剧情,将演唱会与电影巧妙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形式在中国目前还未普及开来,但在海外却早就开始蓬勃发展。
成本低利润高 小比伯赚大钱
FW:演唱会电影为什么能在美国流行这么多年?
瑞根:演唱会电影能赚钱,这是音乐圈里的共识。虽然我们很难看到票房过亿美元的演唱会电影,但是从成本的角度考虑,投资回报率却是极高的。
2011年,贾斯汀·比伯的《贾斯汀·比伯:永不言败》的演唱会电影的北美票房高达7302万美元,可这部电影的投资成本却仅为1300万美元,有媒体曾报道这部电影的净利润高达2000万美元。
必须指出的是,一部演唱会电影如果成本能达到上千万美元就算相当高了,一般而言也就在几十万至几百万美元之间,宣传成本也相对较低,基本上会选择与明星新专辑的发行日期较近的或所记录的演唱会结束两个月内上映。
FW:哪些艺人的演唱会电影最能赚钱?
瑞根:电影制作公司更愿意为年收入超过3000万美元的一线艺人制作演唱会电影,尤其是那些在青少年中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偶像歌手,像贾斯汀·比伯、麦莉·赛勒斯、乔纳斯兄弟等等。
虽然有些电影的剧本和导演都不算出色,素材的编排毫无新意,但是粉丝会为他们买单。
此外,电影票房也仅仅只是演唱会电影收益的一部分,这些电影可以被看作是艺人在大银幕上的广告,影片或许票房不佳,但是对于促进专辑的销量和电影DVD的销量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业内预测 成功是个案 中国市场很有限
2011年,五月天推出的第一部演唱会电影《五月天追梦3DNA》在亚洲取得了近3000万的票房。而今年5月上映的、中国摇滚教父崔健的《超越那一天》成绩却很不理想。资深演出商胡巨分析称,演唱会电影的观众就是歌迷,崔健的歌迷以40岁上下的中年人居多,而五月天的粉丝基本是80后和90后——电影市场的主力军。
知名乐评人郭志凯认为,演唱会电影的前提就是明星要有认知度很高的作品以及庞大的粉丝群。太禾传媒高管张璐也指出,五月天之前的演唱会电影能成功也只是个案,因为他们的演唱会本身就拥有强大票房号召力,而这不是一般艺人能具备的。
“总的来说,中国的演唱会电影市场很有限,很难吸引粉丝之外的受众买单。”胡巨说。
本版文/记者 寿鹏寰 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