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热衷慈善公益 曾为内地教育捐近40亿(图)
关于邵逸夫,我们能想到的形容大多是“传奇”两个字。他打造了邵氏、无线两个电影、电视王国,他是电影企业家,也是香港富豪。但在内地,人们更愿意把他看作一位慈善家。
行善之初 或与三哥去世有关
早年的邵逸夫并不热衷慈善,相反,关于他“吝啬”的传闻倒不少。1970年,一家养老院的老人看见邵逸夫每天坐着劳斯莱斯豪华车经过养老院门口,于是冒昧给这位电影大亨写信,请他行善施德。不久,养老院收到邵逸夫寄来的一张仅仅500港元的支票。养老院随即把这张支票退还给了邵逸夫,邵逸夫因此事也被嘲笑了很久。
有人说,邵逸夫之后的乐善好施起因于此,也有人说,这与他三哥邵山客之死有关。 1983年,邵逸夫的三哥邵山客中风,只能靠药物维持生命。此时的邵逸夫睹物伤情,感叹钱财只是身外之物。邵逸夫也知道,邵山客在新加坡对员工吝啬,在当地的口碑并不好,但留在身后的名声却不会随着棺材一起离开人世。邵逸夫不想步三哥后尘。
1985年1月,也就是邵山客去世前两个月,邵逸夫以邵氏基金会的名义宣布捐出1.06亿港元,作慈善用途。其中7300万港元用来资助香港的大学和医院。另外3300万港元则捐给香港以外的六所大学。
慈善大事记
1999年
为帮助台湾地震灾区同胞重建家园,捐出台币1亿元。
2002年
捐款 3300万港元援助内地遭受水灾较严重的10个省区市。
2004年
印尼海啸,由太太方逸华代表 捐 出 1000万元赈灾。
2008年
5·12汶川大地震,捐款1亿港币。
2009年
台湾“8·8水灾关爱行动”,捐款1亿新台币。
2010年
青海玉树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
1973年,66岁的邵逸夫以校董的身份向香港“苏浙公学”捐赠50万港元,为其兴建一座藏书3万多册的新型图书馆。这也是他的第一笔郑重其事的捐赠。邵逸夫对考古一向感兴趣,1985年,他捐赠1000万港元保护敦煌莫高窟壁画工程,为当时的壁画安上了玻璃屏风。
1986年,邵逸夫捐出了1.2亿港元,其中1亿港元给香港中文大学,来兴建第四书院,命名为“逸夫书院”。 1000万港元给香港浸会大学,1000万港元给仁济医院。
对内地的捐助,邵逸夫更是不遗余力。1987年1月开始,邵逸夫集中向内地捐款。这一年他向内地捐出第一笔教育款项1亿港元,帮助内地10所大学兴建图书馆或科技馆。他连续19年为内地大、中、小学教育项目做大笔捐款,累计捐赠33亿港元,项目4500多个,受惠学校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对于故乡,1987年以后,他不仅多次回乡探亲访问,还先后捐资4000多万港元帮助发展教育、文化事业。
回报民众 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
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他笃信“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据统计,二十多年来,他共向内地捐赠了34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目前,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 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邵逸夫奖”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足以媲美被视为国际最高自然科学奖项的“诺贝尔奖”,因而被称之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目前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港元。该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
截至2012年,105岁的香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25年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人民币近40亿),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