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业人谈电影与资本:并购整合是必由之路
新华网杭州6月13日电(记者张遥)中国电影总票房2015年跃升至440亿元,同比增长近五成,资本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一系列并购整合之下,资本运作受捧,互联网企业加码,“IP电影”热炒,资本给电影产业带来了泡沫还是机遇备受关注。
12日,阿里影业主办题为“电影与资本”的主题论坛,业内人士认为,电影离不开资本,但需警惕资本“挣快钱”“走偏门”。借助资本并购融资,助推中国电影“走出去”。
从“抱着剧本找钱”到“抱着钱找导演”
从《甲方乙方》等商业电影开始,中国电影行业逐步受到资本关注。业内一个形象的说法是,十多年前拍电影找不到钱,“抱着剧本找钱”;现在是投资方抱着钱、抱着剧本找导演。
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认为,仅从内容制作的角度而言,资本对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中国电影产量一年接近700部,如果平均每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在2000万元到3000万元之间,仅是电影内容制作,一年就需要大约150亿元到200亿元资金。
阿里影业CEO张强认为,中国电影走到今天,资本是一个推手,上市公司私有化、民营公司快速发展,资本正在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不过对于资本涌入“绑架”内容生产等争议,业内人士认为,如何让二者有效结合仍是关键。
“资本和创作的关系限定,要以产品本身的质量为前提。”导演黄建新说,资本介入电影制作,一种是行家介入,容易达成一致,一种是完全不懂的资本介入,资本带有权力,有很多跨界要求,会对电影带来破坏性。
作为“国内院线第一股”,万达院线上市已有一年多。曾茂军认为,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资本介入让企业快速完成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完成生态圈布局,但未来需要警惕“挣快钱”的心态,要注意“资本希望通过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而非电影本身挣钱”的现象。
博纳影业董事局主席于冬认为,现在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时候”,也是“最坏的时候”,需要跟资本博弈,通过与资本有效配合把电影产业做大做强。
资本带来机遇还是泡沫?
“IP”原本是英文“知识产权”的缩写,如今在电影、文学、网络剧、漫画等领域拥有众多粉丝的人物或作品被称作是“IP”。中国影协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根据各种“IP”正在改编的电影达数以百部,“IP”转化的热潮几乎影响到中国电影的方方面面。随着资本涌入,市面上的“IP”价格也越来越高。
业界对此有不同看法。华谊兄弟影业CEO叶宁认为,“IP”的泡沫来自所谓的文学“IP”、游戏“IP”、互联网“IP”,“如果手握大量‘IP’就说会变成最大的电影公司,这是一个笑话……我现在说不出来有哪几个成熟的电影IP。”
“我对‘IP’无感。”于冬认为,“IP”是有的,但是“IP”落在不懂的人手里,“几年出不来……或是做出来不好,浪费了,这也是行业的损失。”他希望资本买下“IP”,多和业内专业的同行合作。
除了“IP”热,去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同比增长近五成,创下近年来最高年增幅。在线购票补贴是否成为推手?张强认为,去年的涨幅有特殊性,与补贴有很大关系,从大趋势看,未来五年票房保持约30%的年增速可期。
“在合适的时机买对的东西”
不论是否如机构预期那样,“中国将在2017年成为全球最大票仓”,中美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第二的电影市场。业界人士认为,中国电影工业化才刚开始,要想国际化,“走出去”不可避免。
华谊和万达在影业国际化上均有战略举措。叶宁认为,华谊的国际化逻辑是,中国和西方结合、并购整合是必由之路,但整合什么样的资产和团队,这是巨大挑战,“要在合适的机会买对的东西”。
曾茂军说,从万达方面来讲,海外并购整合需要做好市场的互补结合。近两年不少好莱坞大片在中美两大市场反响差异大,中国电影观众平均年龄20多岁,而美国观众平均40多岁,近期电影《魔兽》上映的反响差异就是一例。
“另一个结合是并购之后的文化融合。”曾茂军表示,万达并购美国AMC之后,目前在尝试整合中、美院线管理经验,未来计划通过全球会员体系试水精准化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