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12月30日电 (记者 朱世强)从甘肃环县的皮影道情到陇剧的命名,从陇东老区到北京中南海的登台,从开山之作《枫洛池》到巅峰剧目《官鹅情歌》,甘肃本土剧种--陇剧业已走过五十年的风雨历程。文化部门官员赋言:出现“古所无而今所有”的艺术景象。
12月30日,为纪念陇剧暨甘肃省陇剧院诞生五十周年、庆祝陇剧《官鹅情歌》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甘肃省文化厅和甘肃省陇剧院在兰州举行了《陇上奇葩·陇剧五十年》画册、《陇剧优秀唱段精选》及《陇剧传统经典》光盘首发式。
陇剧,原为皮影戏,采用道情唱腔,名陇东道情,流传于甘肃东部的环县及曲子镇一带。相传约在100多年前,由民间艺人赶着毛驴,驮着锣鼓乐器,用皮影的形式四处表演。直到1958年真正走上舞台、l959年成立“甘肃省陇剧院”并成功演出《枫洛池》后,陇剧这一甘肃特有的戏曲剧种才被正式命名,并愈加专业化。
近年显赫的《官鹅情歌》是甘肃省陇剧院2006年创作的大型民族历史剧,曾先后在北京、香港、澳门、越南、缅甸、老挝演出,并先后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国家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
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励小捷在此间表示,陇剧是甘肃特有的地方剧种,吸收了各地道情的独特营养,从《枫洛池》到《官鹅情歌》划出了一条既曲折艰难,又闪亮辉煌的艰难历程。
陇剧作为一个新兴的地方戏曲剧种,其唱腔说唱性质较强,地方音乐语言特点浓郁。表演艺术讲求真实,重视从生活出发,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中国的戏曲史上,剧种有过衰亡的事实,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有的剧种已悄然消失,但作为一个地方剧种能够走到今天,甘肃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邵明认为,陇剧的根系深扎广大人民的生活沃土之中,陇剧人不脱离群众,适应时代,像当初道情裂变为陇剧一样,在发展中注入现代文明与先进意识,从而出现“古所无而今所有”的艺术景象。
从六十年代的《枫洛池》传奇,到八十年代的《天下第一鼓》,再到如今的《官鹅情歌》;从当初的无名演员到如今的中国梅花奖得主;从当初的皮影吆喝声,到如今的“剧剧”遍地开花,甘肃陇剧院已然撑起了甘肃本土剧种的重担,并不断将陇剧推向新的发展历程。(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